翻译中隐含的价值冲突——以《黑奴吁天录》为例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n312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处不在的价值观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方面面。价值观有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的区分。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的翻译同样也受到价值观的影响。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把翻译当成一种改写活动。改写意味着目的语文本与源语文本在诸多方面的偏离,译者根据目的语及其文化的一些规约而进行改写。改写就是一种操纵,主要受到诗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改写同时隐含着两种不同价值观体系的冲突。或许正是因为价值观的差异使得译者在诗学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对于源文本进行改写。   林纾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著名翻译家。他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转译’了大量的欧美文学作品。他的翻译作品提供了好的研究素材。通过研究他的翻译作品可以追寻他所在的时代特征。大量的研究分别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但较少从价值观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本文通过分析《黑奴吁天录》在诗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改写部分,旨在探索其中隐含的中美价值观的冲突。   ‘诗学’这一概念源自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其主要内容是讨论悲剧和史诗,探讨了文学门类与文学的实质。并且探讨了两个基本的文艺问题,即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文艺的社会作用。自文艺复兴以来,诗学成为热门话题,这一概念得以发展和拓展,涉及到了文学的特征、性质、原则,以及文学技巧、手段、形式、语言等方面。翻译的文化转向以后,诗学也引入到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系统内的文类、主题、手段等方面,另外就是文学系统在社会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中的诗学涵盖了文学手法、文学体裁、主题、象征、题目,以及文学的社会作用等方面。   本研究另外一个重要词汇是意识形态。其字面的含义应该是思想观念的学问。阿尔都塞赋予了意识形态一些新的含义。他认为,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它是含有意象、思想、神话和概念的表象系统。它存在于历史中,包含三个方面,即一项基本的社会活动、一个政治组织和一些表现形式,比如宗教、伦理、哲学等。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和一种客观无意识的结构,它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伊格尔顿认为“意识形态是一套为了利益而争夺的文本,或者维护或者质疑居于整个社会历史生活中心的权力机构”(Eagleton,1985:116,笔者译)。勒菲弗尔探讨了意识形态对于翻译的影响,他把意识形态当成由在某个特定时期所接受的观点和态度所构成的‘网格’,正是透过这个‘网格’读者和译者来阅读文本。在本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包括了宗教、信仰和道德观等方面。   本文首先从诗学和意识形态两个方面对林纾所翻译的《黑奴吁天录》对于原文的改写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探讨了隐含的价值冲突。在诗学方面的改写主要表现在文学手法、文学体裁、主题、象征以及文学的社会作用方面。而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改写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道德观等方面。笔者在研究中还发现了译者对于原文的文化词汇的改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中美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和冲突。概括地讲,在语言方面林纾以古汉语的语言形式来翻译口语化的源语小说,体现出对于“美”的价值冲突;在译文中大量的省略和改动宗教性的内容,体现出在宗教信仰方面的价值冲突。对源文本改写的方方面面都指向了中美在诗学方面、意识形态方面,以及社会文化方面都存在着价值观的难以调和的地方,也就是价值冲突。由此可以推断,价值观对于翻译实践活动也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在的和间接的。在两种价值观差异较大的地方就会产生价值观的冲突。翻译活动同时受到价值观影响。影响可能来自于社会价值观,也可能来自译者个人价值观。不可否认,译者出于忠实于原文等方面的考虑,也会保留一些与目的语社会价值观不相容的部分,这样反过来又会对目的语社会价值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翻译理论中,无论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严复的“信、达、雅”,还是奈达的“对等理论”,都是以原文为出发点,并以原文作为评价译文优劣的标准。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