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住房价格和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之间的差距日益凸现,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无法通过市场化解决其居住问题。本文基于以上的背景,以西安市为例,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采用一定的量化方法,研究其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自成立以来,住房制度的改革及不同时期的住房政策及部分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总结了各种城镇住房保障的基本理论,如住房过滤理论、住房梯度消费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社会资源配置理论等等,为后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国内有代表性的城市的住房保障的做法,介绍分析我国现有的住房保障层次的现状;根据国内外居民层次划分方法及西安市2007年底的住房状况情况调查,界定西安市中低收入家庭的范围及其住房现状;本文重点通过分析西安市的房地产市场现状,进而分析现有的住房保障现状;运用指标因素法,选取部分影响住房供给和需求的因素,运用SPSS的相关分析法,得出西安市以往的供给量不足,对需求者的资格控制不太合理等结论。再运用灰色系统的GM(1,1)模型和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预测,发现西安市的住房保障任务还是相当艰巨的。最后本文提出了动态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明确保障体系的主体,提出了相关的标准,并对作者提出的未来西安市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运用舍弃论域等级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近期西安市的主导性房是:以普通的中小商品住房为重点的商品房,来满足中等及以上人群的住房;以经济适用房和经济租赁房为主,廉租房为辅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来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据此对西安市多层次住房保障水平的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主要是基于政府的角度来研究分析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本研究,对西安市政府在建立和健全本地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体系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使住房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以更好的解决居民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