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心脏病越南东医和中医文献研究及348例临床病案回顾分析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anc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性心脏病(Diabetic Cardiopathy, DC)死亡的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死亡率的80%,其中70%是死于糖尿病冠心病。目前,DC的发病机制仍未能阐明,其与非糖尿病病人所发生的心脏病关于病因、病机、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上有着不同的特点。DC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西医治疗本病的效果虽然较显著,却不能根治本病,且西药的副作用较大,病情较反复。通过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疾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和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这是治病求本的方法。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DC的优势所在。目的越南传统医学(东医)被中医深深地影响,因此在越南东医研究文献中治疗DC与中医密切相关。因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有其自身的特色及历史、地域性质,所以越南东医学和中医学都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措施、方药和药物。防治DC就是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方法1通过越中两地文献研究收集整理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及历代医家关于DC的病名沿革、病因、病机、辨证、治则、方药等诸多方面来探索和总结。2系统观察分析中越两地数家医院较大样本DC病例对各种证型的症状、检查指标,运用科学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设计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2.1分组方法:抽取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内分泌门诊部(中国组)与越南传统医药大学慧静附属医院、越南传统中央医院(越南组)最近五年来的DC病案。2.2将中国组及越南组比较特异性指标及中医证型表现列表。2.3观察项目:性别、年龄、BMI、血压、心率、空腹血糖(FBG)、随机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心电图、中医症状前后治疗比较及两组对比。结果1文献研究1.1越南东医和中医对于DC的病名、病因及病机中医学中虽无DC这一病名,但相当于中医学“消渴”并发“心痛”、“胸痹”、“水肿”等范畴。本病在越南东医既属消渴病,又兼属心脏病。传统东医认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是引起消渴病重要的内在因素。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老年劳倦亦可发为消渴。DC发病病机:①早期主要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②中期病机主要以本虚标实为主;③后期气血阴阳俱虚,主要是心肾阳虚,水气凌心犯肺,多见于心力衰竭的阶段。1.2传统医学验方治疗DC极为有效本研究提出一些植物和动物,其中包括单味药及其提取物、越南东医的草药、验方和民间食疗对DC的效果。2临床研究2.1一般情况的分析2.1.1性别: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而越南组男性比例的DC高于女性,两组组性别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年龄:中国组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85岁,年龄平均61.8±11.2岁。越南组年龄最小为41岁,最大为84岁,年龄平均63.2±9.9岁,但两组年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3BMI:在中国组BMI平均与男性为23.9±1.5;女性BMI为23.4±1.4在越南组男性BMI平均为23.0±3.3;女性BMI平均为24.9±3.4。两组组BMI平均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4血压:在中国组血压高比例为51.8%;在越南组为41.7%,但两组血压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5血脂:中国组血脂高患者占87.5%;在越南组为94.4%,两组血脂水平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6按临床的“三实三虚”证型的DC:中国组“三虚”占53.6%,“三实”占46.4%;越南组“三虚”占53.9%;“三实”占46.1%,但两组按“三实三虚”征型的DC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中医各证型的DC:中国组气阴两虚型占41.1%,心肾阳虚型1.8%,阴阳两虚型10.7%,痰浊湿阻型30.3%,水气淩心型1.2%,心脉瘀阻型14.9%;越南组气阴两虚型占41.7%,心肾阳虚型1.1%,阴阳两虚型11.1%,痰浊湿阻型28.9%,水气淩心型1.1%,心脉瘀阻型16.1%。2.1.7血糖:越南组空腹血糖(FBG)及随机血糖(PBG)平均皆比中国组高,其中在中国组FBG平均为9.12±2.48mmol/l与越南组为11.34±3.51mmol/l;PBG在中国组为14.44±3.85与越南组为15.86±4.86mmol/l,两组血糖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治疗前后比较2.2.1临床症状积分均及临床症状疗效比较治疗后,中国组症状积分均下降为16.1±5.8分与越南组为14.2±7.1分,表明在两组临床症状都好转,更明显在中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医症状疗效:在中国组痊愈占3.6%,显效占72.6%,有效占23.8%,无效占0%,总有效100%与在越南组痊愈占6.7%,显效占48.9%,有效占33.3%,无效占11.1%,总有效88.9%。中国组与越南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实验检查值前后治疗对比2.2.2.1控制血糖:同组治疗前后比较中FBG及PBG水平定量在中国组和越南组均有明显下降。两组对比及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1)。2.2.2.2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同组前后治疗比较都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增高趋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越南组低密度脂蛋白值前后治疗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2.3心电图疗效:综合性评价来看,在中国组显效占16.1%;有效占69.6%;无效占14.3%;总有效85.7%。在越南组显效占16.7%;有效占56.7%;无效占26.6%;总有效占73.3%。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2.4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治疗后同组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都下降,差异有显示性统计学意义(P<0.01)。2.2.2.5治疗糖尿病效果比较综合性评价:中国组显效占38.1%,有效占61.9%,无效占0%,总有效为100%与越南组显效占8.9%,有效占86.7%,无效占4.4%,总有效为95.6%。两组糖尿病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证分型判定:中国组在各证型观察总有效都达到100%,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越南组除了心肾阳虚型及水气凌心型治疗都无效果外,痰浊湿阻型、阴阳两虚、心脉瘀阻总有效也达到(100%)稍高于气阴两虚型为(94.7%),在越南组中医辨证分型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据文献研究及临床对比分析的结果可说明:1因越南东医与中医有着深刻的关系和历史根源,两地相互交流从古至今,其理论体系一脉相承。通过研究已发现传统东医和中医学在DC的临床和研究方面有很多共同特征,但二者各有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越南传统东医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与中医药学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双方治疗DC在经验和研究成果中能进行迅速而有效的交流。两地所产的大量地道药材亦可通过边贸采用。研究表明,东医治疗DC所用的不少药物来自中国就证明了这一点。2临床回顾性研究中已收集共348例DC的病例,其中中国组168例及越南组180例。通过研究发现相同之处:DC患者中中越两地均以气阴两虚证为多见,次为痰浊阻滞证、心脉瘀阻、阴阳两虚、心肾阳虚证、水饮淩心证。按临床上分为“三实三虚”征型的DC,两国“三虚”比例均高于“三实”。在两组同组治疗前后来比较临床症状都明显改善,控制血糖效果较好;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有下降。但研究也提示两地DC者的不同:如在越南组DC患者的病例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而在中国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越南组DC患者血脂高于中国组;FBG及PBG定量越南组皆比中国组高。治疗后,控制血糖、改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方面的疗效比较中,中国组的治疗效果都比越南组要高一些。这可能与中医药理论体系较为完善有关。3本研究对越南东医和中医治DC的方药证治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传统东医治疗DC较为有效的方法和方药。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越南地域特色。如“南药”及越南古代名医的验方等,这在DC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方面,皆有较大的价值和发展潜力。并且这对双边共同探讨DC辨治,有良好的优势互补及相互借鉴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海洋抗炎活性物质由于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已经成为当前抗炎活性物质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对海洋抗炎活性物质的研究现况进行了综述。
腐败事件频发与经济高速增长共存的这一悖论在中国得到了很好诠释。从政府、职能部门和私营企业的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三方博弈模型并探讨了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各方的博弈过程
文章从二人台的地域文化价值入手,研究如何开展高校专业化教育,以及如何将二人台民间艺术的市场产业化和高校教育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传承与振兴这门民间艺术,产教结合构建二
以苄川三氯与水为原料、氯化铁为催化剂合成了苯甲酰氯,研究了影响合成反应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最合适的反应条件。实验结果证实,水与苄川三氯在氯化铁催化剂作用下制备苯甲酰
本文以高速公路跨越区地表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根据各水域的监测结果,选取具有代表性的pH、COD cr、氨氮、石油类、BOD5五项指标为环境因子,对其水环境质量进
目的通过对护理人员薪酬激励影响因素的探讨,分析薪酬激励影响因素对护理人员的激励程度的影响,为医院管理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查阅法收集相
为了更清楚的定义中医学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以及如何与西医的诊断相关,为中医学现代化发展以及更为广泛地在欧美国家被接受,本课题力图通过理论及临床资料的探讨与分析,明确偏
目的:研究刺苋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柱色谱法MCI及HPLC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刺苋中得到七种分离物:齐墩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氟离子浓度计测定几种市售矿泉水中所含的Cu、Zn、Cr、Fe、Mn、Ca、Mg、Pb、F九种微量元素。实验结果证明,此方法有较好的精密度及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