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分两部分: 一.稀土—钼杂多配合物晶体的合成和结构测定 合成了尚未见报道的稀土—钼杂多配合物:(NH4)11Gd[Gd4PMo29O100(H2O)23)·25.75H2O(配合物(1))和(NH4)12H10[Nd4Mo29O104(H2O)12]·22H2O(配合物(2))的晶体,对它们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两晶体都属三斜晶系,空间群属Pī。配合物(1):a=16.9568(5)(?),b=18.8631(6)(?),c=24.1640(8)(?),α=100.110(1)°,β=92.330(1)°,γ=113.368(1)°,Mr=6245.25,wR=0.1960,Z=2。配合物(2):a=17.04(1)(?),b=18.98(5)(?),c=24.24(6)(?),α=100.18(2)°,β=9224(3)°,γ=113.04(3)°,Mr=5862.35,wR=0.2176,Z=2。 二.钼系杂多酸(盐)电荷转移配合物(配合物1-6)的合成和性质表征 合成了以不同钒取代的磷钼杂多酸(HmPMo12-nVnO40·XH2O m=5,7,9n=2,4,6)为电子受体,不同有机物(喹啉、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苯胺)为电子给体的光致变色电荷转移配合物(1-5);以稀土钼硅杂多酸盐((NH4)13[Y(SiMo11O39)2]·36H2O)为电子受体,喹啉为电子给体的光致变色电荷转移配合物(6)。用IR、元素分析、ESR、固体漫反射电子光谱、XRD、TG等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电荷转移配合物仍保持杂多阴离子的Keggin结构,但键强发生变化,表明有机电子给体与杂多阴离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光激发下,配合物中有机阳离子与杂多阴离子之间发生了电荷转移,具有光致变色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