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银行贷款是企业资金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企业融资的传统方式,作为债务融资方式中一种相对普遍、低门槛的融资方式,银行贷款在中国企业的融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年末,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了200.75万亿,企业发行的债券和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境内股票是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额分别为20.13万亿和7.01万亿,占同期社融规模存量的13.52%。而发达国家,直接融资的比重在70%左右,美国则达到了80%以上(1)。银行贷款在解决企业融资问题的同时也导致了国内经济体系债务太高,杠杆太高,风险太高,而且风险集中在银行贷款这里。随着近年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国家大力推进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降低低效的金融供给,从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从上市公司的角度上说,如果企业本身的融资结构合理,那么融资结构不仅能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并且还可能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在某些条件下甚至会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上市公司如何合理得安排自己的银行贷款率,对其进行有效、最优的运用也成为影响企业价值的关键因素。本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银行信贷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同时结合资本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经典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银行信贷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12至2017年A股244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银行信贷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贷款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即我国上市公司的银行信贷对企业的绩效影响为负,之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银行信贷与企业绩效方面的差异后结果表明,相对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银行信贷对其绩效的负面影响更大。这一结论与西方的经典融资理论分析的积极效应相矛盾,说明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的经济效率较低,存在较多不合理之处。文章的最后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减少那些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无效贷款,增加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比例,同时完善我国债券市场、健全相应的法律保护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