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结合部,属于低纬度高海拔的特殊稻作区。本文于2002~2003年,在攀西及其相邻地区海拔539m~1787m范围内的8个市区县进行了多点分期播种、品种比较、源库调节、肥料运筹、栽插密度、水分管理、育栽方式等共27个试验(小区总数达683个),并分析了由攀西地区试验市区县以外的另10个产稻县取的20个正常(成熟)稻谷样品的米质,重点研究了攀西稻区水稻产量及其品质的形成特点,重点分析了主要稻米品质指标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随种植地海拔高度变化的规律,并探讨了攀西地区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攀西地区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种植地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数量关系,不同海拔高度和品种类型栽培主攻的产量构成因素和重点不同由于种植地的海拔高度不同,温、光等气候生态条件有差异,水稻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也因之而不同。本文的试验研究表明:各供试品种的有效穗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的颖花量与种植地海拔高度之间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穗着粒数和实粒数与海拔高度之间为线性负相关关系,结实率和产量与海拔高度之间呈二次凸函数关系(昌米011的产量与海拔为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率在海拔1000m左右地区最高,产量在海拔1250m~1580m区域(因品种而异)最高。各产量构成因素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即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因品种而异,结实率和产量对海拔高度的敏感性粳稻品种较籼稻低,以杂交籼稻最敏感。 本文的研究还表明:攀西中高海拔地区水稻的产量构成有两个特点,一是生态穗容量(在特定生态条件下,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能容纳的最大有效穗数)大,穗数多、颖花量大(库容量大);二是结实率偏低。高产栽培的总体策略是:应在充分发挥穗多、总颖花量大这一优势的同时,着重提高结实率。具体的策略因品种类型和种植地海拔高度而异,分品种类型而言,杂交籼稻穗形大、结实率低,应以提高结实率为栽培主攻方向;粳稻穗形较小且较稳定,结实率较高,应以主攻穗数为主;常规优质籼稻介于上述两类型之间,在低产水平下应以攻穗数为主,在高产水平下主攻大穗,并着重提高结实率。分海拔高度而言,在海拔1100m以下地区,穗数较少影响产量,首先应主攻穗数;在海拔1500m以上地区,易达足穗,但结实率低,且穗形小,高产栽培中应以提高结实率和促大穗并重。 2.攀西地区稻米的品质指标与温光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在攀西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下,水稻齐穗后前20d的温度条件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使出糙率、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垩白度提高;较高的温度使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