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野中翻译的本质与译者的目标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W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本质和翻译原则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尤其是对直译还是意译、形式对等还是功能对等、语意翻译还是交际翻译等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实际上,这些原则之间彼此矛盾,互相冲突,并不是孰是孰非的问题,而只是谁比谁更好的问题。翻译家和翻译学者们面对这些无休无止却又无所助益的争论常常一筹莫展,陷入困境。 作者认为,这类争论可以通过运用关联理论得到解决。关联理论乃法国著名学者Sperber和Wilson于20世纪80年代从认知角度提出,1991年Gutt开始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发现该理论对解释某些翻译现象、解决某些长期以来的争论颇具说服力,因为它为译者提供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翻译原则——最佳关联原则。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在本质上是一种“明示一推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发话者还是受话者,都受到寻找最佳关联这一目标的控制。也就是说,话语必须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受话者不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即可充分理解话语。从关联理论来看,翻译是一种动态的跨语际交际行为,它涉及到三个重要因素: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本文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目标通常是寻找源语文本中的最佳关联,并把它尽可能忠实地传递到目的语文本之中。 本文除导言和结论外由四章组成: 第1章“文献综述”介绍译界对翻译本质和翻译原则的争论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并指出关联理论是解决争论、让译者走出困境的有效理论。 第2章简要介绍关联理论,包括它的发展历程及其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概念,如交际的明示一推理本质、语境、最佳关联、语境效果和操作努力等。 第3章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探讨翻译的本质问题,认为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交际过程,是将源语文本的最佳关联尽可能忠实地转移到目的语文本的过程。 因此,在第4章“关联理论视角下译者的目标”中,作者认为,译者的目标首先是寻找源语文本中的最佳关联,然后是将这种关联尽可能忠实地转移到目的语文本中去。作者发现,好的翻译应该是译者通过努力寻找源语文本中的最佳关联并将它转移到目的语文本中,让目的语读者充分领略作者意图的译文。
其他文献
作为一本经典的儿童文学读物,《柳林风声》一直为广大儿童和成人读者所喜爱。这本书诞生于英国儿童文学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从19世纪60年代延续至爱德华时期。肯尼斯·格雷厄
模因论是英国生物学家道金斯在新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提出关于文化进化的研究理论。他指出在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具有同基因类似的复制因子使文化能够传播、传承、延续和发展
约翰·奥斯本创作的戏剧《愤怒的回顾》于1956在伦敦首次上演。首演后,这部戏剧立刻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映和评论界的强烈反响。时至今日,诸多评论家依然对该剧津津乐道,充分肯定
韩礼德认为: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本文拟从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角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在美国文坛上占有十分显赫的位置,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家。索尔·贝娄在其主要作品中均塑造了进行不懈人生探索的人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