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戏,指取材于魏、蜀、吴三国历史及其衍生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由民间艺人和文人创作的各种戏剧作品。汉水流域幅员辽阔,地方剧种众多,保存的三国题材剧目不胜枚举。三国题材的戏剧与以扮演三国人物著名的戏剧演员,在汉水流域的戏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汉水流域三国戏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一章主要对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剧种、剧目、剧本进行整理。汉水流域上游以陕南的汉中、安康一带为三国戏的主要传播空间,流行剧种为汉调桄桄、汉调二黄、商洛道情等;中游的南阳、襄阳等城市以汉剧、湖北越调、南阳越调、南阳宛梆为流行剧种;汉水下游的武汉、钟祥则流行京剧、汉剧等剧种,汉水流域的三国戏基本存在于上述剧种之中。剧目方面,主要是对《陕西省戏剧志·安康地区卷》《陕西省戏剧志·汉中地区卷》《陕西省戏剧志·商洛地区卷》《南阳地方戏曲艺术》《南阳市戏曲志》《襄樊市戏曲资料汇编》《中国戏曲志·河南卷》《汉剧志》《汉剧史料专辑》及各地区的地方志中的三国戏剧目进行考证。剧本方面,主要以《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河南传统剧目汇编》《京剧汇编》《湖北地方戏曲丛刊》中收录的三国戏剧本为考察对象。第二章主要探析汉水流域三国戏与《三国演义》、元明杂剧、明清传奇、民间文学的关系,探讨了汉水流域三国戏的继承与发展。元明杂剧、小说《三国演义》、明清传奇、民间文学中的三国故事,建立了三国戏剧情的初步框架,也为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创作者改编、重写三国题材提供了蓝本。汉水流域三国戏主要沿袭了《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语言文本和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一定的改编和创新。汉水流域三国戏也有《黄鹤楼》《求高计》等剧目直接承袭了元明杂剧的剧情,或吸取明清传奇、民间文学的精华部分,创作出如《刘封滚鼓》《三闯辕门》的精彩剧目。第三章重点讨论汉水流域的诸葛亮文化与诸葛戏中的诸葛亮形象。汉水流域是诸葛亮主要活动的地方,其中汉中地区是诸葛亮最后战斗过的地方,他在汉中留下丰富的诸葛亮文化遗产。汉水流域也是诸葛亮文化胜地,为祭奠诸葛亮,汉水各地修建武侯祠,并有部分保存至今。在戏剧文化方面,汉水流域三国戏塑造了一大批各具特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的戏剧所占比重较大,其形象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身份特征。第四章主要探讨在女性主义视野下的汉水流域三国戏。汉水流域三国戏展现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由于历史题材的限制,女性角色多处于附庸地位,她们服从于封建父权制度,成为话语权缺失、自我意识隐匿的政治斗争工具,即在男权社会中的“失声”的群体。以女性主义的视野解读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女性群像,可以发现女性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集体缺失。第五章重点探究汉水流域三国戏的剧场性。本章主要对汉水流域三国戏的戏剧文本进行研究,其戏剧节奏张弛有序,使戏剧情节曲折有致、波澜起伏,戏剧悬念构思巧妙,其科诨艺术调动了剧场气氛。从节奏、结构、科诨三方面来看,汉水流域三国戏富有剧场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