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GBR技术和常规GBR技术在后牙颊侧轻度骨缺损种植中的临床效果及放射学结果,从而探讨植入骨替代材料后未覆盖屏障膜技术对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63例,包括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30例,其种植体均未暴露且颊侧骨壁至邻牙牙槽嵴顶弧线距离>1mm,随机分为单纯植入骨替代材料无屏障膜组(植入骨替代材料组,32例)和植入骨替代材料并覆盖屏障膜组(GBR组,31例)。植入骨替代材料组术中所有病例手术区软组织及骨膜均未作减张处理,种植体均未埋入;GBR组所有病例均按照GBR标准步骤操作,种植体均埋入愈合。分别于种植手术后即刻、种植手术后6个月拍摄CBCT,通过Dental Imaging Software软件处理CBCT图像测量种植体肩台根方0、3、6mm处(分别设为T1、T2、T3)颊侧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通过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及改良出血指数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根据牙列缺损患者种植义齿修复疾病专表(OHIP-I)测定患者满意度;采用SPSS软件对两组病人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因后期随访中3名患者失访,即植入骨替代材料组失访2例,GBR组失访1例,故最终样本量为60例。60例患者共80颗种植体均达到了良好的骨结合,无种植体脱落,存留率100%,所有种植体均完成上部修复,负载时间3个月,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生物学或修复学并发症。(2)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各位点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为植入骨替代材料组:T1(-0.48±0.73)mm、T2(-0.64±0.95)mm、T3(-0.28±0.80)mm,GBR组:T1(-0.35±0.66)mm、T2(-0.49±0.74)mm、T3(-0.30±0.84)mm。两组各位点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3)术后6个月复查两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结果为植入骨替代材料组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分别为:1.19±0.78、(3.11±1.29)mm、1.20±0.81;GBR组的菌斑指数、探诊深度、改良出血指数分别为:1.06±0.90、(3.08±1.25)mm、1.15±0.85。两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且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4)两组患者的OHIP-I分别为植入骨替代材料组:2.12±0.45;GBR组:2.10±0.49。两组患者满意度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通过单纯植入骨替代材料可达到与GBR技术相同的骨增量效果,具有进一步降低患者费用,减少手术时间及风险等有利条件,并且能获得健康稳定的软组织以及较高的患者满意度。(2)改良GBR技术对于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可达到良好稳定的软硬组织效果,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