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热力场中煤基炭脱硝性能的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燃煤产生的烟气中存在的氮氧化物排放量越来越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降低其对人类生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目前工业中脱除氮氧化物主要时使用还原剂(氨气、尿素、烷烃等)与氮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来脱除,但其主要工艺中的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存在脱硝成本高,副产品易引起二次污染等问题,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存在着脱硝效率偏低,温度要求较高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寻找出一种高效、绿色且成本较低的高效率脱硝技术是目前煤炭需求行业的迫切愿望。兰炭是褐煤低温热解生产的煤基炭材料之一,在低温干馏过程中让兰炭表面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及表面积,且炭材料具有一定的还原性。本论文以兰炭为载体,用Na、Ni、Cu、Mn、K、Ca、Fe等不同的金属硝酸盐为前驱体,采用高效且操作简单的共浸渍法制备出不同的负载型催化剂。再使用混合气体模拟烟气,让不同的负载型催化剂在常规热力场和微波热力场的条件下反应,比较不同负载型催化剂在相同条件下的脱硝完成情况,找出最佳的脱硝催化剂。实验结果如下:(1)煤基炭催化还原实验中,通过脱硝性能检测在四种煤基炭材料中选出脱硝性能最好的煤基炭材料,在常规热力场中C-1脱硝性能最佳,在微波热力场中C-4脱硝性能最佳。同时也通过研究发现了煤基炭脱硝的最佳反应条件为:起始NO浓度为400ppm,起始氧气浓度为5%。(2)在常规热力场中,单金属负载的最佳负载量为5%K、7%Fe、7%Ca、3%Mn,在300℃时脱硝效率分别为85%、80%、60%和40%;多金属催化剂的金属掺杂比对其催化还原性能具有影响,在此基础上,确立多金属催化剂的最佳掺杂比如下:Fe7%K5%、Fe7%Ca7%、Fe7%Mn3%、K5%Ca7%、K5%Mn3%。负载5%K7%Fe的混合金属催化剂,脱硝性能较好,脱硝温度较低,脱硝效率可达89%。(3)在微波热力场中,单金属负载实验中1%Na、7%Ni、3%Cu的负载催化效果较好,但脱硝效果不稳定。混合金属催化剂负载煤基炭后,对其微波脱硝有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确立多金属催化剂的最佳掺杂比如下:Na 1%Ni7%、Na1%Cu5%、Na1%Mn5%、Ni1%Cu3%、Cu3%Mn1%。且Na1%Ni7%混合负载型催化剂对促进煤基炭脱硝效果最好,脱硝功率较低,其中在微波辐照功率250w的热力场中,NO脱除率达95%。综合来看,微波热力场中煤基炭的脱硝效率比常规热力场中脱硝效率高,Na1%Ni7%混合负载型催化剂在微波热力场中脱硝性能较高且稳定,反应温度低,炭损失低,是一种理想的还原脱硝催化剂。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及文化全球性发展,我国图书出版企业如何在"走出去"发展战略引导下实现融合发展已成为现阶段各企业的重要建设内容与发展目标。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图书出版企业融合发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仍是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全球有近3亿HBV携带者,我国占45%,准确、及时地检测HBV,对控制HBV传播、提高诊疗效果非常重要。随着HBV检测方
目的:分析负强化激励理论在新护士管理中的应用对患者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痴呆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平均分为对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密度下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120例T2DM住院患者作为糖尿病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正常对照组,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目的观察RNA干扰(RNAi)沉默MUC1-C的表达对前列腺癌PC3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MUC1-C的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3000TM转染人前列腺癌PC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起各个行业变革,极大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也发生改变,财务管理方式更科学、效率更高,所以企业要主动把会计信息化融入财务管
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消防工程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消防工程的预算是消防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消防预算的合理确定,是各个投资方、施工单位、建设工
长三角新闻媒介产业在全国处于相对比较高的发展层次。对长三角新闻媒介产业来说,最值得重视的经营战略是:跨区域扩张、跨媒介经营和资本运作
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降成本"的核心与关键。本文对我国的政府收入结构、税收结构、收费结构进入了深入剖析,指出推进减税降费的关键在于全面、客观认识我国政
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是深圳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总结了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内涵、发展历程及构成要素,并深入分析了美国硅谷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