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三叶木通种子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特性以及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三叶木通野外资源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对三叶木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结果如下:1.分别对收集到的不同类型三叶木通种子的千粒重及单粒种子长、宽、高、重量进行了测定,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褐色三叶木通种子千粒重>白色种子>紫色种子。用R语言对三种不同类型三叶木通单粒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重量进行数据分析,并分别做散点图,发现大致符合线性方程,然后进行多元线性方程拟合,结果表明这三种三叶木通单粒种子的重量与单粒种子的长度、宽度、高度呈显著相关。在种子发芽试验中,对种子本身进行不同处理,再加入不同浓度的赤霉素,结果显示:层积沙藏后的种子A1在加入100mg/L浓度的赤霉素后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明显作用;层积沙藏后刮去腊质层的种子A2以及层积沙藏后去皮的种子A3在加入150mg/L赤霉素浓度后对种子的萌发起到明显作用。2.果实的外观品质中,被测的不同类型三叶木通果实在外形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用R语言对不同类型三叶木通果长、果宽、果厚、皮厚、皮重、果重各项形态指标做了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指标之间有相关关系。在三叶木通果实内在品质指标分析中,紫色三叶木通果实的硬度最大;白色果实的可溶性含量最高;白色和紫色果实的Vc含量显著高于褐色三叶木通果实;白色三叶木通和紫色三叶木通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都显著低于褐色三叶木通果实,说明白色和紫色三叶木通果实的风味较好。3.将萌动的种子,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中进行化学诱变,观察其生长过程,测定野生三叶木通与诱变后三叶木通的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结果显示:诱变后三叶木通与野生三叶木通的幼苗起初发育几乎相似,但是随着第三片子叶出现后,野生的三叶木通的子叶会慢慢变干脱落。但诱变后的三叶木通子叶未脱落;测得叶绿素发现诱变后三叶木通的不同色素含量都稍高于野生三叶木通;在光合测定中,野生三叶木通胞间CO2浓度高于诱变后三叶木通的胞间CO2浓度,其他光合指标都低于诱变后三叶木通的各项光合指标。4.在河南省内,以嵩山,栾川两地,对三叶木通野生资源进行详细调查。包括气候条件、生态条件、生物学特性观察。并对当地野生三叶木通的近况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