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理论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fgz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政策工具作为央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他金融条件的措施和手段,是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运用是否恰当及是否有效率是关系到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作用,货币政策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2004年4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在我国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的实践中首次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有差别地运用政策工具。事实上,在这之前,国内外在货币政策执行中己经有过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实践,如美国早期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我国早期的再贴现政策等,但总体看,有差别地运用政策工具的情形较少,特别是一般性政策工具,更多的还是货币政策一体化和政策工具的无差别运用。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对货币政策的各个方面有什么影响?如何差别化运用政策工具?等等,相关的理论研究尚较缺乏,零星的研究也尚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于是,本文尝试建立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框架,对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理论基础、相关影响以及运用策略进行系统分析。 全文共分七个部分,按照什么是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概念界定→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依据是什么?—理论基础分析→差别化运用会带来什么影响?尤其是在货币政策体系内部—差别化运用的一般性影响分析→如何差别化运用?一策略分析这一逻辑思路安排论文内容。 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等,对文中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本文的货币政策采用狭义意义上的定义,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既定的经济目标所采用的各种调节和控制货币和其它金融条件的手段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是指中央银行为更有效地发挥政策工具的作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包括不同的区域、行业、金融机构,有差别地使用货币政策工具,并阐述了统一的货币政策与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之间的关系。另外,本部分还对已有的研究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进行了梳理。 第二部分,对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进行了简要介绍,阐述了政策工具在货币政策体系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各种政策工具的起源、理论基础、作用机制与效果以及有效发挥功能应具备的条件,并对我国自中央银行体制建立以来使用过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简要回顾和分析。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从货币经济学和非货币经济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理论基础。货币经济学方面,分别从货币非中性、货币政策有效性、最优货币区理论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非货币经济学方面则包括市场细分理论、激励理论两个方面。该两部分系统地分析了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理论依据,为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提供基本理论支持。 探讨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是在货币政策有效这一前提之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理论基础,就必然涉及到货币政策是否有效这一货币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如果货币政策是无效的,那么探讨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更不用说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了。所以,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应该成为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理论基础之一。 同时,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又是与货币非中性理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是由于货币非中性,一国货币当局才可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或其他信用量来影响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货币政策也因此才能成其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关于货币是否中性,在经济学中的争论由来已久。目前,经济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即货币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而长期则是中性的。正是货币的短期非中性,决定了货币政策也是一项短期政策,货币的短期非中性对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最优货币区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蒙代尔最先提出。该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主要用于探讨和评价若干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是否能够构建最优货币区,尤其是在指导欧元区的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实际上,最优货币区理论并不仅仅是针对不同国家之间的,对一国之内的不同地区之间组建最优货币区也有着同样的指导意义。对于一些大国而言,比如中国,国内经济异质现象严重,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东、中、西部金融、经济条件十分不同,并不满足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在这样的国家内单一的货币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无差别运用将使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差异,对部分地区甚至会造成较大的负面作用,从而损害到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然而,在一国境内,因为主权、中央政府权威等等方面的原因,单一货币和统一的货币政策又是必须的,于是,在不满足最优货币区条件的情况下,其货币政策工具的差别化运用就有必要了。 市场细分理论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市场细分是指按照消费者欲望与需求把一个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共同特征的子市场的过程。企业进行市场细分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目标市场以便对其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设计出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创造更大的销售额以最大化企业的利润。同样,中央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在国内经济非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金融机构规模、实力参差不齐,各产业发展水平不同步的情况下,无差别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就如同企业在面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时生产单一的产品、采用单一的营销策略一样,其效果必定不会理想。因此,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也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有差别地对待,以提高政策工具的运用效率。 激励理论。当一个委托人向代理人委派任务时,激励问题就会出现。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将某项任务委托给具有和自己不一样的目标函数的代理人时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于是,委托人便需要采取各种措施以激励代理人,以使其目标函数尽量与委托人一致,或是在实现其目标函数时尽量使委托人的目标函数也最大化。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实质上也可以视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中央银行被视为委托人,而金融机构则被视为代理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目标函数在很多时候都是不一致的,甚至有时就是相反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就有必要采取激励措施让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尽量保持一致,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效用,实现政策目标。从全球范围内来看,金融监管正呈现一种正向激励和激励相容的趋势。针对不同金融机构的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正是正向激励和激励相容理念的一种重要体现。因此,为更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同时也体现出正向激励和激励相容的理念,中央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时便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采取差别化运用的策略。 第五部分则分析了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对货币政策体系其它各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无影响、对中介目标“三性”中的可控性的影响、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各种传导渠道的影响、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影响等,这种分析是基于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的一般性分析,是相对于货币政策工具无差别运用而进行的。就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言,指出,工具差别化是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原则下进行的,因此其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确定没有影响,但有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在对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影响方面,指出,工具差别化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控性;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指出,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运用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传导效率;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方面,指出,工具差别化运用有助于提高央行的工具独立性。 第六部分,分析货币政策工具差别化的运用策略,从区域差别化、产业差别化和金融机构差别化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按照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政策工具的分类方式,对各种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否适合区域、产业或者是机构差别化以及如何差别化进行了定性分析。 第七部分,结束语,对本文主要观点进行总结,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其他文献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危害引起了注意。《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规定在经济繁荣时期,银行更多计提资本缓冲,抵御在经济衰退时可能出现的损失。本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