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屏彝族海菜腔是因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它产生于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草烟火”活动,因此旧时被称之为“草曲”。海菜腔在“吃草烟火”这一习俗中被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这一习俗中所唱的民歌也广为传播,并且进一步创造、发展起来。海菜腔是彝汉合璧的结晶,有较强的寓教于乐的文化功能。海菜腔历来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它的演唱具有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其词韵味独道,而唱腔更显其美。海菜腔的内容涉及历史、天文、生产、伦理道德诸多方面。传唱海菜腔可以交流文化知识,扩宽知识面,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海菜腔的传唱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演唱曲子可以表情达意,使得传唱者真情流露。石屏海菜腔既是生活,也是音乐,它让彝族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在石屏海菜腔的歌声中,民族的美德得以发扬传承。而在海菜腔中无论是领唱还是帮腔都可表现自我,人们用自己独具的嗓音和个性化的词语展现“唯一”,从而体现出自我价值。海菜腔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海菜腔从异龙湖向周边地区传播和流变的过程中,流传于异龙湖周边地区的坝心镇、异龙镇和地处山区、半山区的牛街乡、龙朋镇等地区的海菜腔,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族演变、经济发展及演唱环境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汉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石屏海菜腔的文化语言音乐背景的考察,再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辅之以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说海菜腔是汉、彝音乐文化的结晶。相似历史习俗、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底蕴,加上频繁地经贸往来及通婚,亲密的地缘关系促进了海菜腔在石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海菜腔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土壤相符,犹如海菜适宜异龙湖的湖水一样,因而能茁壮成长。当然,由于传唱的个性差异,也使得海菜腔在使用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不过因为海菜腔的本土性,故它在保持本体原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