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与“镜”——中西传统绘画画中“像”与画中“人”的关系研究

来源 :南京艺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44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屏风与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镜子,在错综复杂、多姿多彩的画中“画”/“像”历史中格外引人关注,而且画中“屏”、画中“镜”往往都是伴随着画中“人”的在场呈现的。在相当数量的作品中,“屏”/“镜”与“人”,在画家有意识地经营下,构建着各种意义关联。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中“屏”一以贯之地以隐喻的方式形成对画中“人”身份、地位、品格、心境等内在的映射。在西方传统绘画中,画中“镜”却呈现了两条截然相反的发展轨迹:以其反射与成像的功能,呈现画中“人”的多元形象;以其复杂含混的象征意义,成为对画中“人”的道德评判。因此,一方面,画中“屏”与作为镜像反射的画中“镜”形成迥然的差异:前者映射了画中“人”内在的“心”,后者展现了其外在的“象”;另一方面,画中“屏”与作为象征意义的画中“镜”又体现了它们的相似性,即在人格塑造、道德警醒等层面的价值。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屏”可以是一面“镜”,“镜”也可以如一扇“屏”。  本文以图像研究为基础,通过对中国传统绘画中画中“屏”与画中“人”,西方传统绘画中画中“镜”与画中“人”的关系的归纳梳理,横向比较两者的相异性与相通性,并尝试从社会、伦理、宗教等层面阐释形成异通的深层根源。
其他文献
期刊
城市的公共交通展现的城市的现代化进程,而公共交通中的公共艺术呈现的则是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精神风貌。随着地铁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使
期刊
学位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