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译作为一种人类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将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却是始于上个世纪中期。在口译研究相对短暂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不断壮大、集中的特点和趋势。更为重要的是,口译研究借鉴了许多其他相对完善的学科如心理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篇章语言学、神经生理学等的研究成果,不断拓宽了口译研究的范围,丰富了其学科基础,鉴于此,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必不可少,且势在必行。在口译研究的众多领域中,口译过程一直以来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之一。他们通过各种视角对这一过程加以分析,并提出多种模式。无论持何种看法,可以肯定的是研究者们对口译过程的研究都离不开对语境的讨论。然而传统的语境研究将语境视为静态的实体,不符合动态的交际过程和交际者的主动地位。随着语境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越来越意识到语境的动态性。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在其专著《语用学诠释》(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语言适应性理论”(the“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他将语言的使用看作是交际者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而这些选择应与交际过程中的语境相关要素相互适应。维索尔伦强调适应具有双向性,也就是说,语言使用者在作出选择适应语境的同时,语境也由于这些选择不断地改变和重构。语言适应性理论为分析交际的动态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借鉴这一理论观点也有利于扩展口译研究的思路。口译是以口译员为媒介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同一般的交际相比有着其自身更为复杂的语境因素。本文试图借鉴维索尔伦的语言适应性理论中,特别是其中有关语境的观点,将其应用于口译过程的分析,探讨口译过程中语境的相关要素,语境和译员的相互作用以及译员如何作出适应性调整,成功完成口译任务。除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将分为四章进行讨论。引言扼要介绍了本文的写作动机、主题和基本结构。第一章介绍口译研究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并对口译过程的研究以及口译过程和语境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第二章主要介绍语境的研究情况,回顾传统语境研究,在总结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其不足,并介绍了语境研究中的动态趋势。第三章讨论语言使用过程中语境的适应性。简要介绍“语言适应性理论”的各个主要概念,并重点探讨维索尔伦提出的语境相关要素以及语境的生成问题。第四章是口译过程中语境适应性问题的集中分析。主要将“语言适应性理论”应用到口译的研究中,分析这一特殊交际过程中具体的语境相关要素,并结合实例探讨语境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口译员是如何适应和操纵语境的。结论概述了全文的主要思想,再次总结了口译过程中语境的功能、语境的动态性以及口译员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