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山东邹平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文章基于录音转写获取的自然语料,结合普通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邹平方言第一人称代词“我”和“俺”的语用条件、句法表现及社会使用因素进行考察。全文共分七章。 第一章是引论。内容包括:文章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的界定、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文章的主要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最后交代文章体例。 第二章主要介绍邹平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在此之上考察邹平话第一人称代词“我”、“俺”、“咱”的句法分布、数意义以及具体语境中人称代词的他指功能。 第三章主要考察第一人称代词“我”、“俺”的功能差异。二者呈现如下的倾向对立:“俺”倾向表达主观性内容,而“我”倾向表达客观性内容。具体表现为:“我”多用于客观报道事件或陈述事实以及客观表达个人立场,而“俺”多用于表达拒绝、否定或主观的不认同态度,以及话者的委屈、不满或骄傲、炫耀等个人主观情感态度。“俺”可用于话者降低自我身份,通过自嘲制造幽默效果,“我”则用于话者提高自我身份,借以自夸或自吹等。 第四章主要考察“我”、“俺”语用功能差异的句法表现。主要包括人称代词与极性(polarity)、部分主观性副词、部分动词的共现情况,以及不同人称代词在话语标记中的出现情况,关注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差别带来的句法后果。 第五章以Brown&Gilman的权势(power)与亲疏关系(solidarity)理论为框架,并将前者细化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等参项(parameter),再加入交际场合、交际话题等因素,对邹平话人称代词的社会分布进行考察。研究发现,邹平话第一人称的使用受到性别、年龄等权势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选用第一人称代词时,女性比男性、晚辈比长辈更倾向于使用“俺”,而社会地位对第一人称代词的选择使用影响不大。交际双方的亲疏关系上,亲密双方之间第一人称代词“俺”的使用频率更高,不亲密的交际者之间“俺”的频率则较低。 第六章基于邹平方言中的具体表现,进一步考察第一人称代词功能分化和社会变体现象在汉语方言及其他语言中的表现。 第七章总结全文,指出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