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空间是社区居民的空间载体,而城市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是社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社区居民所共同拥有的空间场所,是社区居民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载体。外部空间同建筑内部空间不同,主要联系家庭与家庭以及家庭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从构成来说一般包含社区街道、社区停车场、社区公共活动场地、社区绿地等物质要素,这些要素承载着社区居民的日常工作出行、交往、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居住社区外部空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我国建国以来基本沿用苏联居住模式,采用逐级的居住规划模式,建造了大量单一、机械的居住空间,而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后,目前,大量“居住区”采用自我封闭的空间结构,阻碍了社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另一方面,经过时间的洗刷,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的外部空间自身也产生了突出的问题,如交往空间不足、道路拥挤、环境质量较差、公用设施不全等,阻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前,我国旧城改造工作正广泛开展,其中不乏大量大规模整体重建的项目。如何对旧社区外部空间进行维护、再利用,发掘一种适合于集约型发展模式需要的更新手法成为当今社会关心的焦点,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采取正确的策略、运用巧妙的方法对居住社区外部空间进行更新,摒弃、改变消极的方面,保留、发展积极的方面,就可能实现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多层次上的综合价值。探索、归纳出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的原则、策略、方法,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本文以国内外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基础,细致分析了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现状和更新的价值,总结归纳出更新的原则和具体策略,并以北京潘家园社区为例进行了更新设计实践。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的成熟理论,本文较为深入从空间和物质两个层面总结了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的策略,并思辨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这是本文的精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