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探析

来源 :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空间是社区居民的空间载体,而城市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是社区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社区居民所共同拥有的空间场所,是社区居民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载体。外部空间同建筑内部空间不同,主要联系家庭与家庭以及家庭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从构成来说一般包含社区街道、社区停车场、社区公共活动场地、社区绿地等物质要素,这些要素承载着社区居民的日常工作出行、交往、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状况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居住社区外部空间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方面,我国建国以来基本沿用苏联居住模式,采用逐级的居住规划模式,建造了大量单一、机械的居住空间,而经历了较长的一段时期后,目前,大量“居住区”采用自我封闭的空间结构,阻碍了社区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而另一方面,经过时间的洗刷,目前我国城市居住社区的外部空间自身也产生了突出的问题,如交往空间不足、道路拥挤、环境质量较差、公用设施不全等,阻碍了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当前,我国旧城改造工作正广泛开展,其中不乏大量大规模整体重建的项目。如何对旧社区外部空间进行维护、再利用,发掘一种适合于集约型发展模式需要的更新手法成为当今社会关心的焦点,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采取正确的策略、运用巧妙的方法对居住社区外部空间进行更新,摒弃、改变消极的方面,保留、发展积极的方面,就可能实现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方面、多层次上的综合价值。探索、归纳出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的原则、策略、方法,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 本文以国内外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基础,细致分析了目前我国居住社区外部空间的现状和更新的价值,总结归纳出更新的原则和具体策略,并以北京潘家园社区为例进行了更新设计实践。 目前我国尚无关于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的成熟理论,本文较为深入从空间和物质两个层面总结了居住社区外部空间更新的策略,并思辨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观点,这是本文的精华之处。
其他文献
“城市”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城市人口“爆炸”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城市适度人口规模成为一个热点议题。前人关于适度人口规模的研究多集中在经济适度人
随着社会进步,集装箱蓬勃发展,近十几年,集装箱建筑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当中,成为一种崭新的建筑形式。集装箱建筑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其原因一方面是集装箱具有模块化、标准化、可循
随着社会和人们需求的发展,古镇型景区在政府或开发商的投资下涌现,古镇历史悠久传承着千年的文脉,风光秀丽吸引着当代都市人。1986年国务院提出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或村落进行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历程的核心思想,是空间环境的塑造以人为本,强调物质空间的生产与城市文化塑造、历史延续、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学位
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明显改善,客观上产生了对旅游的需求。近年来,各地依托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服务旅游的城镇,如云南的大理、和顺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新建的建筑面积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随着建筑能耗逐年大幅度上升,建筑能耗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群是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是区域城市化高级阶段的现象。新世纪之初,国家提出了“振
随着中国城镇建设事业不断推进,城市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发展框架的不断扩大,城市逐渐失去了人性尺度,在机动交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作为城市主体的生存质量降低,城市公共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已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机动车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相对短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