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腹部电针治疗中风后便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治疗中风后便秘提供一种更为简单、方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以中风恢复期的常规治疗为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电针将天枢穴(双)、关元穴、中脘穴四个腧穴两两连接,正极在走行的后方。使局部肌肉按照肠蠕动的方向顺时针运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钟,共计治疗1 4天。采用便秘临床症状总积分、排便间隔时间、排便速度、排便性状、排便难度、便意、兼症及首次排便时间作为指标,记录评分结果,并分析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经过14天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组内临床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于治疗后组间临床症状总积分进行对比分析,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够降低临床症状总积分,对中风后便秘患者治疗有效,且治疗组疗效更加显著。3.在治疗前后,治疗组组内各症状积分经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而对照组组内各症状经分析,在便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便时间间隔、排便速度、排便性状、排便难度以及兼症这五项上,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后,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单个临床症状积分进行比较,在排便时间间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便性状、排便难度与便意这三项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而在排便速度与兼症这两项上,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可明显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的排便速度、排便性状、排便难度、便意与兼症。4.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组内首次排便时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组间首次排便时间相比,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首次排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1.腹部电针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便秘均有效,且腹部电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2.腹部电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中风后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尤其在改善首次排便时间、排便速度、排便性状、排便难度、便意、兼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