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业单位,包括文化事业单位是计划经济时期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传统的事业单位体制格局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西泠印社是一个创建于1904年,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的民间组织,被誉为“天下第一社”,享誉海内外,成为杭州独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标志。由于历史的原因,到80、90年代,西泠印社形成了社团、事业单位、国家级文保单位、出版社、经营部门等多种体制相混合的独特的文化机构,尤其是到九十年代,多种体制的混合、相互牵制,造成西泠印社的发展陷入困境。为使百年印社重现生机,西泠印社2003年被杭州市列为首批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从2002年起,西泠印社以百年品牌为核心和纽带,通过登记注册国家级社团法人、成立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主题进而组建西泠印社集团,构建社团法人、国有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和谐创业的社会复合主体架构,三个共享西泠印社品牌又各具独立法人资格的主体互为分工、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形成共同和谐创业的复合主体结构,以品牌和资本为双纽带,实现行政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整合,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生互动、协调发展,闯出一条事业与产业互动、改革与发展结合的新路子,实现了从学术品牌向经营性品牌、从传统产业向现代艺术品业的两个延伸跨越,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和长足的发展。本文以西泠印社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和新型文化运行主体的构建为案例,从背景环境、基本内涵、运行实现条件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论分析等方面对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之“西泠”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同时寻找其中可能存在和面临的问题,并由此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重新审视我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道路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