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不仅仅包含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及其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更本质地包含的是它们所由出场的历史逻辑,这才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和实践上真实地面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与一般的仅仅在分配问题和权利问题上兜圈子的实证主义研究路径不同,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生产实践尤其是对构成其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构建了分配正义研究的双重人类性视野:劳动与需要。这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基础上实现的对分配正义的重构。这篇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双重视野“劳动与需要”,从而充分阐扬其所内涵的历史逻辑和人本意蕴,着力展示马克思分配正义中的理想与现实、批判与建构之间的张力,以其深厚的历史感灌铸分配实践。第一个方面是“生产劳动对分配问题的感性还原”,以此阐述马克思将分配问题奠基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的总体视域之中。从这一视域出发,马克思才能构建具体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现实的话语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劳动权利’对雇佣劳动的现实批判”,以此阐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现实的具体批判。对于这一批判,我们不能仅仅从外在的物质手段上来理解,我们应该将其当作马克思对现代性的重构、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探索。在这一重构和探索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权利”之资产阶级奴役性的扬弃,将“权利”本身表征的“恶”限制在历史正当性之中。第三个方面是“‘劳动需要’对需要体系的价值规范”,以此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所蕴含的超越劳动能力之自然必然性的形上追求。这样的话,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内涵就变得具有层次感,不像以往教条式的理解那样单纯地将其当作是柏拉图主义的翻版,即对付形下世界的物质手段和不实在的空想。该论文所要实现的理论任务,首先在于破除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教条化理解,挖掘其时代内涵,使其参与当今的分配正义讨论;其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分配现实的物化逻辑,正视物化逻辑和抽象法权的历史正当性;最后在于透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并正视现今分配中的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