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需要: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双重视野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unday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不仅仅包含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及其因地制宜的具体措施,更本质地包含的是它们所由出场的历史逻辑,这才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哲学和实践上真实地面对马克思的分配正义。与一般的仅仅在分配问题和权利问题上兜圈子的实证主义研究路径不同,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生产实践尤其是对构成其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构建了分配正义研究的双重人类性视野:劳动与需要。这是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基础上实现的对分配正义的重构。这篇论文从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双重视野“劳动与需要”,从而充分阐扬其所内涵的历史逻辑和人本意蕴,着力展示马克思分配正义中的理想与现实、批判与建构之间的张力,以其深厚的历史感灌铸分配实践。第一个方面是“生产劳动对分配问题的感性还原”,以此阐述马克思将分配问题奠基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的总体视域之中。从这一视域出发,马克思才能构建具体的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现实的话语体系。第二个方面是“‘劳动权利’对雇佣劳动的现实批判”,以此阐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分配现实的具体批判。对于这一批判,我们不能仅仅从外在的物质手段上来理解,我们应该将其当作马克思对现代性的重构、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探索。在这一重构和探索之中,马克思实现了对“权利”之资产阶级奴役性的扬弃,将“权利”本身表征的“恶”限制在历史正当性之中。第三个方面是“‘劳动需要’对需要体系的价值规范”,以此阐述马克思分配正义所蕴含的超越劳动能力之自然必然性的形上追求。这样的话,马克思分配正义的内涵就变得具有层次感,不像以往教条式的理解那样单纯地将其当作是柏拉图主义的翻版,即对付形下世界的物质手段和不实在的空想。该论文所要实现的理论任务,首先在于破除对马克思分配正义的教条化理解,挖掘其时代内涵,使其参与当今的分配正义讨论;其次在于揭示资本主义分配现实的物化逻辑,正视物化逻辑和抽象法权的历史正当性;最后在于透视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并正视现今分配中的矛盾冲突。
其他文献
首先分析了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在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从碳的固定、碳的贮存和碳的释放3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碳循环的特征和研究现状,探
<正>小红帽带着美丽的三色花去看望外婆,一路上她要躲过大灰狼,还要根据三色花的提示,寻找正确的道路。三色花的提示是:和三色花瓣中任一颜色相同的花是没有危险的,长着其他颜
期刊
本研究采用同伴提名和问卷法对236名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了一年的追踪研究,在自然情境下考察个体喜欢的同伴对青少年学校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及学业自我效能感
“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的大块里……爱夜的人于是领受了夜所
某工厂因违章使用高砷矿作生产原料且废水处理设备损坏而排放含砷废水,在珠江广州市区员村河段中受潮汐影响,污染了上游3000m处的一自来水厂的水源,并导致自来水砷含量高达0.2mg/L而停产。废
<正>垃圾问题已成为困扰各国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正深陷垃圾围城的困局。在北京,垃圾问题也是如此,垃圾围城、垃圾污染无时无刻地摆在我
近年来,国家为了鼓励小微企业的发展,在原有的税收优惠基础上,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在具体运用执行中,存在一些亟需解答
随着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以及课改的推进,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育学科,担负着培养新型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也极力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