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磁层能量粒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r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量粒子通常是指能量范围大约为1keV至数MeV之间的带电粒子,包括质子及其他离子和电子。自从Van Allen于半个世纪前发现辐射带以来,地球空间中的能量粒子就引起了广泛的兴趣。人们发现,能量粒子存在于磁层各个区域及其边界层内。尽管在磁层中,这些能量粒子的数密度通常小于低能等离子体,但它们却是地球磁层中一系列空间天气现象,如极光、磁层亚暴、磁暴、高能电子暴和磁层大振幅波动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风-磁层-电离层能量耦合与传输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在对地球磁层中能量粒子的研究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这些粒子的来源、耗散及加速机制。近年来,围绕着这些机制的研究出现了诸多的争议,例如:关于超低频波和甚低频波对内磁层能量粒子快速加速相对重要性的争论,关于极尖区作为太阳风(磁鞘)粒子和磁层之间的窗口,其能量粒子的来源和注入机制的争论,关于行星际磁场北向时稠密而较冷的等离子体片形成机制的争论,以及关于如何判定磁层顶磁通量管管轴方向,以便深入研究太阳风与磁层交换能量粒子途径的讨论等。本论文的第一章首先简要地概述了地球磁层结构和磁层能量粒子的特征,继而对寝渐不变量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接着从理论、观测及模拟等各方面分析了磁层各区域中能量粒子的起源和加速机制问题,并对近年来在地球磁层能量粒子研究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争论做了详细评述。在第二章中,我们首次利用Cluster卫星的数据,对超低频波与能量粒子共振相互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迄今为止,前人的工作主要基于理论,即认为超低频波所携带的电场可以对作磁场梯度/曲率漂移的带电粒子加速或减速。当该粒子的漂移频率与波的频率满足特定关系时,波的电场可以始终同粒子的漂移速度保持同一方向,从而使其获得稳定的增能。从寝渐不变量理论的角度看,这种能量的改变来自于超低频波对粒子第三寝渐不变量守恒条件的破坏。我们利用Cluster卫星的数据,首次直接观测到了超低频波与能量粒子之间的共振现象,并利用了其多卫星同时观测的特点,对超低频波与能量粒子共振的理论进行了检验和讨论。我们指出,极向模和环向模波对应能量的不同,使得磁尾等离子体片中的粒子可以通过与不同超低频波的共振逐步加速,从而为辐射带区域中能量粒子的起源与加速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由于环向模超低频波同粒子的相互作用仅在地球磁层受到较强压缩时方能有效,太阳风动压强的增加,特别是行星际激波对地球磁层的撞击,将大大促进能量较高的粒子在磁层中的进一步加速过程。这部分工作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欧洲空间局的官方网站(http://sci.esa.int)曾将其作为Cluster重要成果(Top Story)的一部分做了报道[Masson, 2007];美国DISCOVER杂志(http://discovermagazine.com)则将此项工作评选为2007年度最重要的100项科学发现之一,列第37位。在第三章中,我们将寝渐不变量理论应用于极尖区,首次提出了极尖区磁场极小值面的概念,揭示了太阳风和磁层通过极尖区交换能量粒子的动力学过程。迄今前人的工作主要基于拉威尔喷管的概念,应用空气动力学的方法描述了磁鞘粒子可以通过极尖区注入等离子体幔。也有人提出极尖区可以成为能量粒子的一个稳定捕获区[Sheldon et al., 1998],但相应的理论未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我们通过和内磁层的类比,分析能量粒子在极尖区的运动形式,首次提出了极尖区磁场极小值面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对极尖区粒子的捕获作用。我们指出,极尖区粒子的运动也可归结为为回旋、弹跳和漂移三种形式的叠加。在寝渐不变量守恒条件被破坏的情况下,它们也可以通过弹跳损失锥或漂移损失锥逃逸。这样,来自太阳风的带电粒子可以通过这一机制进入极尖区,并进而进入磁层;而磁层内部的能量粒子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机制经极尖区进入磁鞘。由于极尖区的电磁场扰动较大,粒子的寝渐不变量守恒条件较容易被破坏,因此很多时候能量粒子将经历非绝热运动,并获得增能。我们的论文揭示了极尖区能量粒子的运动特性,深入讨论了磁鞘和磁层通过极尖区的粒子交换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太阳风粒子经极尖区注入磁层这一过程的理论解释。在第四章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太阳风粒子直接穿越磁层顶进入等离子体片的新机制。我们深入分析了能量粒子在晨昏两侧磁层顶中的运动特征,发现尽管传统的三个寝渐不变量均不能维持守恒,在此处仍然存在一个特殊的寝渐不变量。通过对该不变量守恒性的应用,我们讨论了来自磁鞘中的能量粒子通过磁层顶进入磁层的条件。我们发现,当行星际磁场南向时,在赤道面磁层顶存在着一个临界能量,只有能量高于该临界能量的粒子可以穿越磁层顶进入磁层,而能量较低的粒子将被磁层顶捕获。另一方面,当行星际磁场北向时,该临界能量效应消失,从而更多的磁鞘粒子可以进入磁层。这是一种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新机制。其重要性在于,尽管目前已提出了高纬尾瓣磁重联和磁层顶侧面的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两种机制,但仍不能满意的解释行星际磁场北向时稠密而较冷的等离子体片的形成过程。而我们提出的新机制表明,行星际磁场北向时,大量磁鞘粒子可以不经加热,直接进入等离子体片,从而为相关研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方向。在第五章中,我们发展了一种基于Cluster星簇多颗卫星探测数据,确定磁层顶磁通量管管轴方向与运动速度的新方法。在行星际磁场南向时,瞬时磁重联在磁层顶产生的连通磁鞘和磁层磁通量管(即所谓磁通量传输事件),为太阳风等离子体注入磁层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此时,磁鞘粒子通过开放的磁通量管进入磁层;磁层能量粒子也可以沿着管轴方向向磁鞘逃逸。磁通量管管轴方向和运动速度的判断对描绘地球磁层能量粒子的运动和来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磁通量传输事件发现至今,近30年来人们一直应用基于最小方差原理的主轴分析法来判断磁通量的管轴方向。但是这种方法所得到的三个本征方向均有可能是通量管的轴向,因而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在本章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判断磁通量管管轴方向和运动速度的方法,即二维时序分析法。这种新方法既可以消除一维时序分析法处理磁通量管时常出现的混乱,又克服了传统的主轴分析法的不确定性,并提高了确定轴向的准确度。它刚一提出,就被运用于磁通量管大尺度形态的研究上,可为更好的理解磁通量管及其在磁层能量粒子传输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一条新路。综上所述,本论文围绕着磁层能量粒子动力学一些热点争论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获得了一些新的解释和成果。地球磁层中能量粒子的起源、加速和传输机制也还有很多,我们的工作只局限于其中的某几种机制上,并且没有排除其它机制的作用。如何更好的理解这些机制,揭示磁层能量粒子动力学与磁层空间天气如极光、磁层亚暴、磁暴、高能电子暴和磁层大振幅波动的关联,进而构建完整的磁层能量粒子图象,是我们今后长期努力的一个目标。
其他文献
我国钢琴音乐创作始于20世纪初,从无到有经历了漫长、曲折的过程。在这期间,我国的作曲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将中国民族、民间的音乐曲调移植在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上,使之成为一
我国于1997年开始实行普通高校的全面收费制,实现了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渠道化。收费制改革的实践,使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以政府和受教育者个人负担为主、社会捐赠等方面为辅的
高速切削(High Speed Cutting,HSC)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已开始在航空航天、汽车及模具工业中广泛应用,高速铣削加工是高速切削加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所进行的实际加工和研
采用CFD软件STAR-CD和FEA软件ABAQUS对226B型柴油机缸盖冷却水腔内的流动和传热过程进行了流固耦合数值模拟计算。为反映沸腾传热的影响,基于FORTRAN语言开发了单相流沸腾传
《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关于治国思想言论的汇编,书中的记载涉及唐太宗治国的各个方面。历史典籍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错误。根据相关的史料,对《贞观政要》中关于唐太
水下高速运动体的减阻问题已成为各国水中兵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最热门的研究方向就是降低摩擦阻力的最新技术——超空泡技术,以及最近提出的利用无分离外形降低压差阻力的
伴随着网络信息革命的发展,网络传播方式不断翻新,网络课堂便是新媒体时代重要的信息产物之一。近年来网络课堂的兴起与发展也得到了广大受众的欢迎与肯定,并日渐改变着人们
專書專题詞彙研究,是全面描寫與研究一個時代詞彙系統的基礎。《漢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從一出世就享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一直為歷代學者所尊崇。目前從語言和詞彙角度研
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者,以什么思想、什么理念、什么价值观去管理一个企业,这对企业来说是决定性的因素,企业要转型升级,首先企业家的思想也要转型升级。企业是由人经营的,人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