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组织损伤后会进行自我修复,在修复过程中组织生长过度和异常增生,形成瘢痕,是创伤后愈合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外科修复的热点、难点话题。分析影响临床预后的原因,可能是由于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构成比发生了变化。本实验采用Plasma对不同时期的兔耳增生性瘢痕进行照射,经过观察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构成比的变化情况及瘢痕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分布特征,探讨Plasma治疗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区别,为临床确定Plasma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最佳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体重在2.5±0.18kg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6只,用圆形环钻沿兔耳耳腹长轴各做6个直径为8mm,深及软骨表面的圆形全层皮肤创面缺损,各创面间隔1.0cm,6只兔子共形成72个圆形创面。随机将72个瘢痕创面分成6组,分别行Plasma治疗和对照(不做任何治疗):1增生期治疗组(n=12):造模后1个月(增生期)行Plasma照射治疗。Plasma参数:定点TIP,直径12毫米,像束点间距1毫米,能量设定为80瓦,无套管治疗头(热效应弱,剥脱效应强)重复扫描4次。Plasma治疗术后21天取材。2消退期治疗组(n=12):造模后2个月(消退期)行Plasma照射治疗。治疗参数、取材时间同1组。3成熟期治疗组(n=12):造模后3个月(成熟期)行Plasma照射治疗。治疗参数、取材时间同1组。4增生期对照组(n=12):作为增生期治疗组的空白对照,不做治疗,与1组同时取材。5消退期对照组(n=12):作为消退期治疗组的空白对照,不做治疗,与2组同时取材。6成熟期对照组(n=12):作为成熟期治疗组的空白对照,不做治疗,与3组同时取材。经脱水、浸蜡、石蜡包埋等步骤后,将标本做成厚度约为5.0μm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masson和天狼猩红染色后分别观察每个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兔耳增生性瘢痕胶原纤维的分布特征;用苦味酸-天狼猩红偏振光法以及图像分析技术对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纤维、Ⅲ型胶原纤维的构成比进行测定,以反映plasma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成效。将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Ⅲ型胶原占的比例进行统计,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选择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进行完全随机分组两因素析因设计与方差分析,设定p<0.01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组织形态学变化对照组增生期:局部肿胀充血,逐渐增厚,高出周围正常皮肤,凸出表面,外形不规则,表面呈红色,质实韧,未超出原术野范围;光镜下见排布紊乱的胶原纤维大量增生,可见旋涡结构,微血管增生明显。消退期:瘢痕组织厚度有所减低,硬度也开始向软转化,颜色由红色向浅红转变、轻度萎缩;光镜下可见到外形粗大、较增生期更密集、排列进一步紊乱、胶原结节少见胶原纤维及减少的微血管。成熟期:瘢痕组织厚度明显减低,但仍然高出于皮肤表面,质地较正常皮肤硬,中央部位色白,明显萎缩;光镜下显示胶原纤维外形变细、更加密集、排列明显紊乱且无胶原结节,同时微血管进一步减少。治疗组增生期:瘢痕组织质地较软、触之有弹性,颜色变浅,光镜下可见到胶原纤维变细,颜色由深变浅,胶原排列有序。消退期:瘢痕组进一步变软、弹性增加,颜色变淡,光镜下可见到纤维变细,颜色明显变浅,胶原排列疏散、规则的瘢痕组织胶原纤维。成熟期:瘢痕组织变得更加平软,弹性和颜色更与周围皮肤更加接近,光镜下可见真皮层变薄,成纤维细胞减少;与消退期相比,胶原纤维变得细而长,排列更加有序。2偏光显微镜观察与图象分析对照组增生期:Ⅰ型胶原纤维约占57%,束状分布、黄色、粗大且排列无序;Ⅲ型胶原纤维约占43%,网疏状分布、绿色、细丝状,分布于Ⅰ型胶原周围。消退期:Ⅰ型胶原纤维增加,约占全视野的83%,外形粗大,排列明显紊乱,相互聚集形成团块,相比之下Ⅲ型胶原纤维少,所占比约17%,分布于Ⅰ型胶原周围。成熟期:Ⅰ型胶原纤维大量增加,约占整个视野的92%以上,排列更加紊乱,呈竹节状,Ⅲ型胶原少见,所占比约为8%。治疗组增生期:胶原纤维排列较增生期对照组有序,Ⅰ型胶原纤维为53%左右,低于对照组,而Ⅲ型胶原在47%左右,比例提高。消退期:可见排列较对照组规则、疏散的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纤维所占比例为69%,且型胶原纤维所占比明显高于消退期对照组,约占31%。成熟期:可见排列疏散并趋于一致的胶原纤维,更接近于正常组织,Ⅰ型胶原纤维所占比例为75%,Ⅲ型胶原纤维所占比显著增高,约占25%。3统计学分析分别统计各实验组及对照组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所占的比例;应用spss13.0对各组标本Ⅲ型胶原所占的比例行两因素多水平的析因分析,以p<0.01作为判断差异显著性的标准。结果表明:在增生性瘢痕的三个不同阶段,Ⅲ型胶原所占的比例不同且具有统计学差异(f=307.038,p=0.000<0.01),plasma治疗后,Ⅲ型胶原在瘢痕组织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f=142.806,p=0.000<0.01)。分析表明,plasma对增生性瘢痕中Ⅲ型胶原的增加程度在不同时期的亦有显著差别(f=16.214,p=0.000<0.01)。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为:成熟期增加17%;消退期增加14%;增生期增加4%。因而,跟据统计学结果认为:plasma治疗兔耳增生性瘢痕在成熟期效果最好,其次为消退期,最后为增生期。结论:1plasma治疗后,瘢痕组织质地改善明显,由质地实韧变得柔软而有弹性。将正常皮肤与瘢痕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形态进行比较后发现,治疗组瘢痕组织中Ⅰ、Ⅲ型胶原比值降低,更接近于正常皮肤中比例,胶原纤维形态也趋向于正常皮肤胶原纤维,这可能是微等离子体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机理之一。2 Plasma对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截然不同。在增生期微等离子体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不明显;在消退期微等离子体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较增生期有所提高;在成熟期微等离子体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效果是最好、最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