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分离表面包覆与性质研究

来源 :北京化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kevinstu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金属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光学、电学、催化以及化学性质引起科学界广泛的关注。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是影响纳米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精确控制纳米粒子的形貌和尺寸对研究其性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如何精确控制金、钯等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以及改善金纳米球的表面活性展开具体的研究,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1、采用逐步添加法和银促进合成法合成金纳米棒。发现采用逐步添加法可以获得长径比较大的纳米棒,但含量较低,而采用银促进合成法可以获得平均粒径在40-50nm左右、尺寸分布较为均一且分散性良好的金纳米棒。引入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的方法对金纳米棒进行离心分离,探索了不同密度梯度介质以及不同的密度梯度对分离效果的影响。发现采用40%-80%的乙二醇-CTAB水溶液密度梯度溶液可以对金纳米棒进行有效的分离,将金纳米棒按照长径比的大小分离开,实现了对金纳米棒的尺寸进行精确调控的目的。对不同长径比的金纳米棒的表面增强拉曼效应进行了研究。2、采用种晶促进长成法制备得到形貌单一、分散均匀的22 nm钯纳米立方晶体,并以其作为晶种合成得到更大尺寸的立方晶体。采用多元醇还原法合成了长度为10~20 nm,分散良好的钯纳米棒,选取乙二醇-乙醇密度梯度溶液对所获得的钯纳米棒进行离心分离。3、采用水热法和柠檬酸钠还原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得到了平均粒径在分别在10nm和15nm左右、尺寸分布均一、分散性良好、稳定的金纳米粒子。分别对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金纳米粒子进行了SiO2表面包覆的研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氨水用量和TEOS用量对包覆结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纤维二糖酶(CB)是纤维素酶的重要组分之一,在纤维素酶协同水解纤维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工业生产的纤维素酶制剂CB活力较低,不利于纤维素的水解糖化。为促进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水解,提高纤维素酶系中CB活力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纤维二糖酶基因(bgl)在酵母中的表达,在摇瓶中对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并探讨了重组酵母表达的CB协同里氏木霉(Trich
DELLA蛋白是赤霉素信号途径的关键负调控因子,是连接环境信号和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环境适应的桥梁。植物感受来自环境中的胁迫信号后,赤霉素合成受到抑制,DELLA蛋白则保持相对稳定
小孢子形成在开花植物生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EX1是拟南芥花粉外壁发育不可缺少的基因,然而它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具体作用还不清楚。先前的实验结果表明在dex1突变体中
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一种快速的分析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近红外光谱中的多组分混合样品的定量分析目前还没有得到一种普遍认同的方法。而实际分析中的多数样品都是混合物,因此,对多组分混合物体系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研究了近红外光谱与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方法相结合的多组分混合物快速定量分析方法。全文实验部分共四章:第一章概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在各个领域分析中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