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温馨家园残疾人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

来源 :北京体育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ysgmx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残疾人社会福利保障逐渐提高,残疾人体育活动的权利得到一系列法律法规的保障。1998年我国体育人口31.4%,而残疾人体育人口仅为21.9%,残疾人体育的普适范围远远低于健全人。由于残疾人身体的特殊性,以及外部条件的制约性,使他们处于社会的弱势地位,难以与健全人一样享受全民健身的优越环境,让他们游离于全民健身的边缘,残疾人群众体育不容乐观。温馨家园是北京市政府为残疾人建设的社区服务形式。是政府直接参与社区治理的成果。政府通过中国残联-市残联-区残联-街道残联-社区温馨家园的方式进行管理。温馨家园的建设就是让政府的各项政策能更快的落实到残疾人身上,使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了更好地解决,让残疾人享受到公共服务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与实惠。目前北京有近1500个温馨家园,分布在全市18个区县。本课题旨在研究温馨家园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探讨温馨家园在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时所给与的支持与帮助。以温馨家园残疾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现状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温馨家园的服务模式尚在实践中探索,目前还存在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制度不完善,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服务的现状与残疾人的需求不匹配,对残疾人生活的影响还十分有限;温馨家园残疾人健身意识较强,但体育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组织体育活动的频率较低、指导人员缺乏专业性、健身设施较少和不科学等诸多因素,导致残疾人体育健身的频率不高,体育健身时间较少;资金是制约温馨家园为残疾人服务的主要瓶颈,而专业社工人员的缺乏,影响温馨家园的服务质量和理念;温馨家园的建立解决了残疾人出行难、活动难的困境,让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增加温馨家园的数量和质量,关心残疾人的服务需求,立足现实,有效利用和整合社区资源,让更多的残疾人走进温馨家园享受政府提供的专项服务。
其他文献
当今,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已朝着构建具有厚实的基础理论,宽展的技能口径,务实的职业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的人才目标发展,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对教师素养进行重新审视,可以清楚地发现,传统的教书育人已被注入了许多新的含意,很有必要用科学发展观对职业教育素养进行再讨论。    一、科学发展观提升了教书育人的层面    学知识和学技能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但仅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教师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它与德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美育则是架设在德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德育往往只注重采取单向的灌输和施教,较少考虑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这是造成高校德育工作虽然着力不少却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融善于美、美善并举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
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不仅要有“教书育人”“服务育入”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塑造人。”校园环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的教育课堂,是重要的育人环境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必须要重视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建一个与教学目标、教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一切为人的事业,它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学校道德教育亦是如此。同时,生命是人的存在形式,为此,教育或道德教育应是以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提升为目的。然而,当前的学校教育(道德教育)中却存在着对学生生命忽视的现象。在科技理性、知识万能的经济时代,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充斥其间,人被物化了,教育被扭曲成了一种“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工具,而遮蔽和忘却了教育的本真追求——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