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的现代社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充分的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挑战的主要对策。培育完整的人,塑造健全人格成为了全球性的教育目标。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其核心任务。人格的教育、培养日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当前我国青少年人格发展和人格培养现状都还不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上网查阅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笔者发现,尽管近年来我国研究人格问题、人格教育的文章较多,但大多数关注的是大学生、儿童的人格教育问题,而且大都只是在理论层次和一些共性问题上进行探究,而对培养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关键期、处在人格成长关键期的初中学生的人格教育研究较少,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研究则更少。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培养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是思想品德课回避不了的,而且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中学生人格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又应当如何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所在。本课题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现代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德育论、教学论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就思想品德课与人格教育的关系,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人格培养等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在实践领域,提出了五个操作性较强的教学策略,力图为学校和思想品德课教师正确认识和有效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并力图在德育工作上有所创新,乃是本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人格与健全人格。对人格、人格健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人格的独特性、稳定性和可塑性、整体性、生物性和社会性、阶段性五个特征,并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人格健全的研究,明确健全人格培养的基本目标。第二部分,初中生人格的特点、类型及对中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分析了初中生的人格特点,思想激进,行为偏激;变幻躁动,爱走极端;闭琐文饰,向往独立是他们特有的鲜明特点,作为家长和教师对他们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支持、多一份关爱,帮助他们顺利渡过人生的“危险期”。其次阐述了初中生的健康人格型、认知倾斜型、情绪偏颇型、意志偏重型、思想平庸型、人格变异型六种人格类型。作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人格状况,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塑造自己,逐步使他们的人格走向健康、完善。再次从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需要、新时代构建民族精神的迫切需要、当今中学教育的迫切需要三个方面论证了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思想品德课是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通过分析思想品德课的性质、特点及教育目标,得出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是思想品德课的核心任务。并具体以湖南师大版教材为例,详细分析了各年级的教学主题与人格教育的内在联系,同时,从集中性、直接性、规范性三个特性论证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主渠道、主阵地。第四部分,思想品德课对中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策略。从学科特点出发,系统探讨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提出了五个操作性强的教学策略:①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挖掘教材本身固有的思想教育内涵,注重知、情、意、行的教育、注重人格健全的培养,这是思想品德课对教师提出的最基本要求。②开放的教学方式,实践人格体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全过程是知、情、意、行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系统工程,能否使学生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人格的过程。③优化学习方式,促进人格养成。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④营造开放互动的教学氛围,创建健全人格的人文环境。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中受到鼓舞和激励,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与张扬,情感得到丰富与发展,思想得以交流与提升。⑤用教师的高尚人格感召学生健康人格。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教师是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人格可以有力地推动学生在人格塑造中由“知”向“行”转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