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会话含义的产生是由于在现实交际中,人们出于某种原因,并不能严格遵守合作原则及其相关准则。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即合作原则。但在交际中人们并不总是遵守准则,而是违背或放弃某一个准则。然而听话人听到这些“不合作”的话语,并不会导致合作的失败,而是假定说话人是合作的,认为这与交际一方的特定交际目的有关,在特定语境的帮助下,推导说话人的隐含意义。文学作品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行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际活动一方面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会话得以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实现的。本文将这两种交际分别称为微观对话和宏观对话。其次,翻译本身也是一种交际,一种借助于译者而完成的交际活动。因为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处于不同的两种社会文化语境,翻译中译者应在合作原则的指导下,分析产生含蓄意义的原因,并在必要时帮助译文读者与作者间建立起某种合作关系,使得译文读者领略原文作者的“言外之意”。本文应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了文学作品《玉米》中的微观对话和宏观对话。通过分析对比并讨论汉英翻译的实例,作者发现译文中呈现出的翻译会话含义的策略主要有:将原文中的隐含意义用目的语中具有相似语境隐含意义的短语来翻译;把原文中的隐含意义在译作中揭示出来;将原文中的隐含意义在译作中先作直译再进一步解释;将原作中的隐含意义在译作中先直译再加注。通过分析发现,在很多涉及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中,葛浩文选择了没有将这些富有文化概念的词汇揭示出来,而是在不导致译语读者误读的基础上保留了这些文化意象,即会话含义,使得译文耐读有味。本研究旨在揭示:语用学的会话含义理论不仅可以指导文学作品中会话含义的翻译,还可以作为翻译忠实性的一个尺度来衡量译作是否在质、量、关联、方式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从而提高译者的准确意识,避免产生原文没有的会话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