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是人民幸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人民对健康状况逐渐重视,居民对健康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居民到底该如何了解自己的健康水平,如何量化健康水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健康水平的测量应运而生。我国的卫生建设依赖于医疗卫生建设的基础,但仍存在建设时间短、建设水平低的问题。随着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的颁布,中国卫生建设逐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了解和评价居民健康水平的现状和地区差异,探索影响居民健康水平的因素,对于促进我国卫生战略的发展和提高卫生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健康概念入手,以科学性、普遍认同、可获得性与可重复性为原则,构建居民健康水平指标体系,在运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赋权的基础上测度了我国除港澳台及西藏以外的30个地区2008-2017年间的居民健康水平,然后运用变异系数、泰尔指数法及空间相关性检验对各地区居民健康水平的差异及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了各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的收敛性,最后,运用OLS回归分析探究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1)我国居民健康水平指数呈现东部与中部基本持平大于西部的态势。(2)变异系数的测度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地区差异大体上为西部>全国>中部>东部。(3)泰尔指数的测度结果显示,区域内的差异演变与总体差异大致保持一致,泰尔指数走势为先小幅下降再小幅上扬,呈现为波浪式变动,整体波动不大;西部地区的健康水平差异程度却不像全国水平一样平稳,西部地区整体呈现上下浮动,总体缓慢上升的趋势,整体泰尔指数位居首位;东部地区泰尔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最后下降的走势,整体泰尔指数排行第二;中部地区泰尔指数相对西部与东部地区较为稳定,整体泰尔指数也相对较低,整体呈现平滑的走势;从区域间和区域内贡献率来看,区域间的泰尔指数相对于区域内的泰尔指数来说,影响程度更大,也就是说,影响全国泰尔指数变动主要来源于区域内的影响。(4)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区域人均GDP的Moran’s I指数值均为正,大部分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中国各地区健康水平基本存在显著地空间正相关性,说明各地区健康水平指数存在非均衡性,即健康水平较高的省份趋于集聚,健康水平较低的省份也趋于集聚,整体Moran’s呈现下降趋势。(5)σ收敛和β收敛检验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存在σ收敛;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6)OLS回归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公共卫生支出与居民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医疗卫生可及性与居民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城镇化水平与居民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健康水平呈负相关且显著。最后,本文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