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朝统治的近三百年时间,特别是前半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固然为唐朝盛世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但是,统治者对待社会经济的态度及由此而制定的政策、措施,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粮食作为民生之根本、治国之要务,尤其如此。剖析唐朝统治者对粮食问题的认识及由此而制定的粮食管理政策,了解其对粮食政策的实质运用,分析其政策管理特点,可以看到唐朝的治乱兴衰与其粮食政策与管理好坏有直接关系,人民生活状况也与之密切相关。在此拟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结合经济学等理论概念,重点探讨唐朝粮食政策与管理措施,分析其政策与管理得失,力争揭示唐朝盛衰的深层物质因素,同时期望能对认识和研究现实粮食经济问题有所裨益。论文主要论述五个问题:一、唐朝统治者对粮食问题的认识。唐朝统治者对粮食问题非常重视,他们认识到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和储备物资,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因此,国家政权须采取种种措施恢复、发展粮食生产、保证人民和国家粮食储备,并对粮食价格和粮食流通予以控制。二、唐朝粮食生产概况。唐朝粮食生产明显呈现为时期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总的说来,唐朝前期,粮食经济持续发展、北方优于南方;唐朝后期,粮食经济遭严重破坏又有所恢复、南方发展更快。不同区域间粮食作物、耕作制度、粮食产量和粮食流转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三、唐朝粮食政策与管理措施。为保障国家需要、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政权,唐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粮食流通环节予以管理,如粮食征购、粮食转输、粮食储藏、粮食分配等。各环节皆有专门部门和人员负责,政府律令对各环节部门职能、人员责任有详尽规定,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粮食管理体制,这一体制在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四、唐朝政府对粮食政策的实质运用。唐朝政府把粮食作为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通过对粮食政策的实质运用,对其实现社会稳定、进行宏观调控、增加财政收入、控制军队与地方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唐朝粮食政策与管理得失及其现代价值。唐朝的粮食政策与管理体现出这样的特点:一、在政策上,将粮食安全与国家安全放在一起考虑。二、在管理上,对粮食控制非常严格。三、在运用上,将粮食运作当成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唐朝政府对粮食的高度重视与严格管理,一方面为其巩固政权、维护稳定、实现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又因此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了农民负担、限制了市场活力,并因此构成了农民长期贫困的政策根源。古为今用,对唐朝粮食政策及管理得失的分析,对当前国家粮食政策与管理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