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2008~2012年临床分离的464株真菌感染的种类和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研究安徽省临床分离的对唑类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白念珠菌的ERG11基因突变情况,初步探讨其与耐药形成的关系。材料与方法菌株来源464株真菌临床分离株(已排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重复分离出的菌株)来自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2008年~2012年9月份收集的监测网所属40家医院(由皖南、皖中、皖北不同级别的医院组成)住院和门诊患者的各类临床标本。质控菌株为近平滑念珠菌ATCC22019,由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中心保存。方法1.采用沙保弱培养基对收集的464株真菌进行培养﹑分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进行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2.将鉴定为对唑类药物耐药的白念珠菌菌株及3株随意挑选的敏感菌株接种于SDA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提取筛选出耐药的菌株及3株敏感株的基因组DNA。3.设计引物扩增其ERG11基因,扩增后送之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的已知标准序列(X13296)进行比对分析,检测是否出现基因突变位点。结果1.464株临床分离真菌菌株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占69.0%,其次是光滑念珠菌,占16.8%;分离的真菌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率较高,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的敏感率相对较低。2.耐药的菌株及3株敏感株ERG11基因的PCR产物电泳后均成功获得预期大小的片段(1641bp)。3.测序结果与标准序列X13296比对分析后,发现34个不同的碱基突变位点,其中错义突变位点为14个。结论1.安徽地区临床分离的真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加强真菌耐药性的监测,另外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以提高临床治愈率。2.研究发现耐唑类药物的白念珠菌ERG11基因存在多个错义突变位点,且多为多位点突变,可能与其耐药性的产生有关,其中T123I、Y334S、G346A、V452D和L480F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