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穴位电针刺激对全麻腰椎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麻醉药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患者78例,年龄18~59岁,ASA分级I~II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26例:A组(全凭静脉麻醉组)、B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百会、四神聪、双侧内关穴位电针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百会、四神聪、双侧内关、合谷、足三里穴位电针组)。B组、C组患者均于手术前1天、麻醉诱导前30分钟行相应穴位电针刺激,两组针刺手法及参数设置均相同。手术前1天,针刺持续半小时,手术当天针刺自麻醉诱导前30分钟持续至缝皮结束。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和连线测验(Trial Making Test,TMT)时间,观察时间分别为手术前一天、术后第一天及第三天;记录术中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铵、异丙酚、瑞芬太尼用药量、术后第1天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发生例数。结果三组各剔除一例。1、三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术后第1天、第3天,B组、C组MMSE评分均高于A组(P<0.05),B组、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三组MMSE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3天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患者TMT时间比较:术前1天、术后第3天三组间TMT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B组、C组TMT时间均少于A组(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天相比,术后第1天A组TMT时间明显延长(P<0.05),B组、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天相比,术后第3天三组TMT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第1天相比,术后第3天A组TMT时间减少(P<0.05),B组、C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用量比较:B组、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均少于A组(P<0.05),B组、C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中咪达唑仑、舒芬太尼、苯磺顺阿曲库胺、异丙酚用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例数和VAS评分比较:B组、C组术后恶心呕吐例数均少于A组(P<0.05),B组、C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术后第1天VA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复合穴位电针刺激可以改善腰椎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恶心、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