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庙会与二十世纪上半期陕北社会变迁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hu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陕北地区庙会的形成、陕北庙会的类型、分布范围、会期和活动内容以及陕北庙会在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清末民初、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时期三个时间段为考察点,论述陕北庙会在近代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活动,在近代大的变革时期的独特表现。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学术界研究庙会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对庙会的缘起和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写作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述了陕北地区的民间信仰,陕北人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最初的宗教信仰,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陕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因此,庙作为反映不同宗教信仰的载体就不断修建,形成了庙宇林立的局面。在庙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民俗活动融入到了庙中,从而形成了庙会。陕北地区的庙会依不同的划分形式有不同的分类法,庙会会期不一,但大都集中在夏秋两季,不违背农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烧香拜神、唱戏酬神,商品买卖等等,形成了陕北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陕北庙会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大致的发展线索,以及陕北庙会所呈现出的时代特色。清末民初陕北庙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上促进了近代陕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沟通了陕北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政治上促进了不同政党之间的携手,凝聚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庙会成为革命党人组织、发动革命的政治舞台。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庙会成为共产党人秘密集会、指挥作战的中心;国共两党通过利用庙会祭祀先祖黄帝的活动,逐步建立了民族认同感,最终走上了联合抗日的道路。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庙会进行革命宣传、教育活动,陕北庙会的宗教迷信色彩减弱,庙会成为一个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心。
其他文献
徐通锵先生"字本位"理论的提出,不仅是对百年来汉语语法研究和实践中"印欧语的眼光"的彻底否定,同时也昭示着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转向:实现了向"异质"语言研究的深刻转变;重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对建筑物的功能、舒适性以及安全性也提出了新要求,使得综合型建筑结构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综合建筑物作为当前建
本文探讨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高职体育教学目标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并展望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教学目标、教材、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标准等
在英译《庄子》中,林语堂将源文精神贯穿译文始终,巧妙地突出了中国文化风采。其中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的交相辉映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研究。本论文基于该译作语料,对林
文章主要通过对环境NGO的案例考察分析 ,介绍日本NGO的运作方式和成功经验 ,并对我国NGO发展进行若干思考
目前,农村赡养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文章首先分析了农村家庭赡养纠纷的形成原因,并探讨了家庭赡养模式的理论价值,然后对我国现行赡养法制状况进行了剖析,并从立法上、法律信
气功提高了我的演唱艺术北京京剧院孙彩虹我是北京京剧院的老旦演员,1989年5月开始学练气功,几年来,不但使我的身体恢复了健康而且在气功与演唱艺术结合方面有了些感受,取得了一些进步
渠道为王的时代,携程利用自己的霸主地位,胁迫酒店满足自己的条件,其他订房公司在市场的夹缝中努力扩大自己的蛋糕份额。唇亡齿寒的古训,言犹在耳;强大的携程,非要扒下盟友过
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以“V够”和“够V”及相关格式为对象进行研究,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拟采用的理论、方法
在正确认识文化和文化模式内涵的基础上,确定了企业文化模式的涵义和特征。继而从共时态的视野出发,论述了在民族意义上划分的企业文化模式的不同特征,展现了不同民族企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