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陕北地区庙会的形成、陕北庙会的类型、分布范围、会期和活动内容以及陕北庙会在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清末民初、土地革命时期、陕甘宁边区时期三个时间段为考察点,论述陕北庙会在近代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活动,在近代大的变革时期的独特表现。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学术界研究庙会所取得的成果,并分析了其存在的不足。对庙会的缘起和概念进行界定以及写作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概述了陕北地区的民间信仰,陕北人在远古时期就有了最初的宗教信仰,东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形成和佛教的传入,陕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因此,庙作为反映不同宗教信仰的载体就不断修建,形成了庙宇林立的局面。在庙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将民俗活动融入到了庙中,从而形成了庙会。陕北地区的庙会依不同的划分形式有不同的分类法,庙会会期不一,但大都集中在夏秋两季,不违背农时,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烧香拜神、唱戏酬神,商品买卖等等,形成了陕北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陕北庙会在二十世纪上半期大致的发展线索,以及陕北庙会所呈现出的时代特色。清末民初陕北庙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经济上促进了近代陕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沟通了陕北地区与其它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政治上促进了不同政党之间的携手,凝聚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庙会成为革命党人组织、发动革命的政治舞台。土地革命时期陕北庙会成为共产党人秘密集会、指挥作战的中心;国共两党通过利用庙会祭祀先祖黄帝的活动,逐步建立了民族认同感,最终走上了联合抗日的道路。陕甘宁边区时期,边区政府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庙会进行革命宣传、教育活动,陕北庙会的宗教迷信色彩减弱,庙会成为一个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