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 HF)是肝脏对慢性炎症、坏死或其他损伤的修复反应,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则是肝纤维化的终末结局。其主要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间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合成增多,降解减少,从而引起ECM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肝脏合成ECM的主要来源细胞,HSCs经过活化、增殖、黏附和迁移等过程,表达多种信号转导蛋白,合成大量以Ⅰ、Ⅲ型胶原为主的ECM成分和细胞因子,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因此,抑制HSCs活化及相关的胶原代谢成为治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靶点所在。目前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但由于肝源紧张、免疫排斥等原因限制了肝移植的临床应用。因此亟待寻找新的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在肝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更由于其具有来源丰富、低免疫原性、创伤性小、操作简单等优点,已成为肝脏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使肝脏疾病的再生治疗进入一个划时代阶段。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是一种来源于中胚层的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广泛存在于骨髓、脐带组织、脐血、外周血及脂肪等组织中。MSCs易于提取,免疫原性低,并且具有免疫抑制作用,避免了肝移植的肝源紧张、移植后免疫排斥等不足,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治疗潜力的供体细胞。有研究证实骨髓源MSCs(bone marrow-derived MSCs,BM-MSCs)可以抑制HSCs的活化,促使HSCs凋亡,减少ECM的生成,降低Ⅰ、Ⅲ型胶原的含量,从而改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而对于作为极佳的MSCs来源的人脐带源MSCs(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SCs,hUC-MSCs)移植治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研究并不多。为此,我们构建大鼠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模型,经尾静脉注射hUC-MSCs,探讨hUC-MSCs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作用,以期为临床治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目的:研究hUC-MSCs移植对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治疗作用及在此过程中HSCs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以下几组:正常对照组:CCl4/saline0wk;模型组(肝纤维化模型组:CCl4/saline4wks,5wks,7wks;肝硬化模型组:CCl4/saline8wks,10wks,14wks);MSCs移植组(肝纤维化MSCs移植组:CCl4/MSCs0wk,1wk,2wks,4wks;肝硬化MSCs移植组:CCl4/MSCs0wk,2wks,4wks,8wks),每组8只。采用浓度40%CCl4橄榄油溶液,按2ml/kg体重的剂量,给予四肢轮流皮下注射,每周2次;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及治疗组继续每周2次皮下注射CCl4,直至处死。MSCs移植肝纤维化组与MSCs移植肝硬化组分别于造模成功后(即CCl4注射第4周和第7周)经尾静脉注射hUC-MSCs,剂量为5×106个/只,并分别于注射后第1、2、4周和第2、4、8周处死大鼠并取材。应用血清学检测方法检测大鼠ALT、AST、ALB、TBIL、DBIL,观察hUC-MSCs移植对大鼠肝功能的影响;采用Haematoxylin and eosinstaining(H&E染色)、Sirius red staining(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肝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α-SMA蛋白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Western blot和real-time Q-PCR方法检测Ⅰ、Ⅲ型胶原、MMP-13、TIMP-1蛋白与mRNA在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①H&E、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模型成功建立,模型组随给药时间的延长,肝细胞变性坏死及肝内纤维组织沉积逐渐增多;与模型组相比,MSCs移植组肝细胞变性坏死有所减少,HE炎症评分、纤维组织沉积定量分析结果显示:除肝纤维化CCl4/MSCs1wk组与肝纤维化模型CCl4/saline4wks组相比无明显降低外,肝纤维化CCl4/MSCs2wks组、4wks组及肝硬化MSCs移植各组均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②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在肝纤维化MSCs移植组中,CCl4/MSCs1wk组肝功能较肝纤维化模型组无明显改善,CCl4/MSCs2wks组ALT、AST较模型组显著降低,ALB、TBIL、DBIL无明显改善,肝硬化CCl4/MSCs2wks组中的ALB较肝硬化模型组无明显升高,其余各个时间点MSCs移植组较模型组的肝功能明显好转。③正常对照组大鼠肝组织中,α-SMA仅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有表达,表达含量低,这提示仅有少量活化的HSCs。CCl4造模后,α-SMA在汇管区表达,这表明HSCs被大量活化。模型组大鼠肝组织α-SMA的累积阳性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hUC-MSCs移植后,MSCs移植组肝脏组织中α-SMA的表达水平除肝纤维化CCl4/MSCs1wk组与肝纤维化模型CCl4/saline4wks组相比无明显减少外,其余肝纤维化CCl4/MSCs2wks组、4wks组及肝硬化MSCs移植各组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而肝纤维化MSCs移植组及肝硬化MSCs移植组组内,随着MSCs移植时间的延长,α-SMA阳性的细胞也逐渐增多。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Ⅰ、Ⅲ型胶原、MMP-13、TIMP-1蛋白阳性细胞在汇管区少量表达;随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和MSCs移植组中均可见Ⅰ、Ⅲ型胶原、MMP-13、TIMP-1阳性表达细胞逐渐增多。注射相同时间CCl4后,与模型组相比,MSCs移植组MMP-13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增多,Ⅰ、Ⅲ型胶原、TIMP-1蛋白阳性细胞明显减少。⑤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Ⅰ、Ⅲ型胶原、MMP-13、TIMP-1蛋白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hUC-MSCs移植后,MSCs组肝脏组织中Ⅰ、Ⅲ型胶原、MMP-13、TIMP-1蛋白表达水平除肝纤维化CCl4/MSCs1wk组与肝纤维化模型CCl4/saline4wk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肝纤维化CCl4/MSCs2wks组、4wks组及肝硬化MSCs移植各组较模型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MMP-1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Ⅰ、Ⅲ型胶原、TIMP-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⑥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采用相对定量2-△△Ct法比较Ⅰ型胶原mRNA、Ⅲ型胶原mRNA、MMP-13mRNA、TIMP-1mRNA在各组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hUC-MSCs移植后,MSCs移植组肝脏组织中Ⅰ型胶原mRNA、Ⅲ型胶原mRNA、MMP-13mRNA及TIMP-1mRNA表达水平除肝纤维化CCl4/MSCs1wk组与肝纤维化模型CCl4/saline4wks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肝纤维化CCl4/MSCs2wks组、4wks组及肝硬化MSCs移植各组较模型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MMP-13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Ⅰ型胶原mRNA、Ⅲ型胶原mRNA、TIMP-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MSCs移植能够改善肝纤维化,肝硬化大鼠的肝功能,减少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抑制HSCs的增殖活化,并明显降低Ⅰ、Ⅲ型胶原的含量;MSCs通过上调MMP-13表达,下调TIMP-1表达,对肝纤维化及肝硬化起到治疗作用;MSCs移植后在体内发挥作用需要一个阶段,在致病因素持续存在的情况下,MSCs移植并不能逆转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只能延缓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