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三方惩罚是指与经济利益不相关的个体,愿意付出成本来惩罚违规者的行为。这种行为超越了“经济人”基本假说,被认为是一种自愿为惩罚违反社会规范的人而支付成本的行为模式,是一种更纯粹的利他惩罚,在人类合作行为的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相似性作为社会距离的一个维度,是影响第三方惩罚的重要因素,以往关于两者的关系研究存在不同的结论,本研究认为相似性与第三方惩罚之间的关系受到身份类型的影响。在不同的身份类型条件下,相似性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可能存在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其内在机制进行探讨。在正式研究之前,通过问卷法调查了人们对一些背景信息的态度,最终决定将名字和生日作为“个体身份”的实验材料,籍贯和学校作为“群体身份”的实验材料,并将其应用于后续的研究中。正式研究包括三个研究。研究一通过实验1(加入第三方的公共物品游戏)和实验2(加入第三方的独裁者游戏)初步探究相似性对第三方惩罚的影响是否受到身份类型(个体身份vs.群体身份)的调节作用。研究二的实验3(加入第三方的公共物品游戏)和实验4(加入第三方的独裁者游戏)在研究一的基础上,继续探讨不同身份类型下,相似性影响第三方惩罚的中介机制。研究三(加入第三方的多轮独裁者游戏)在游戏设置上增加了游戏轮次,进一步讨论在多次互动的情境下,身份类型对相似性与第三方惩罚关系的调节作用是否依然存在。研究结果如下:(1)身份类型在相似性与第三方惩罚之间的调节作用显著。在个体身份条件下,相似性增加了第三方惩罚;在群体身份条件下,相似性减少了第三方惩罚。(2)面对违反合作规范的行为,在个体身份条件下,相似性通过期望和愤怒情绪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第三方惩罚;在群体身份条件下,相似性通过愤怒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第三方惩罚。(3)面对违反公平规范的行为,在个体身份条件下,相似性既可以通过期望和愤怒情绪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第三方惩罚,也可以仅通过期望的中介作用影响第三方惩罚;在群体身份条件下,相似性通过愤怒情绪的中介作用影响第三方惩罚。(4)多次互动之后,并未发现身份类型在相似性与第三方惩罚之间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实施第三方惩罚时,要充分考虑相似性的影响,更要关注身份类型在两者之间的调节作用,这有助于理清人们对不同相似他人违规时所持的态度,便于理解并分析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反应和行为模式,从而促进社会规范的遵守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