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纳米零价铁修复镉污染的土壤: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及其内部反应机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ans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威胁。在这些重金属中,镉(Cd)是最危险的重金属之一,因为它具有高毒性和生物利用率。关于Cd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其中纳米零价铁(n ZVI)技术的应用也日渐成熟,其作用机理主要是原位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并且效果显著。另一方面,植物修复由于其经济、环保的优势也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关于这两种修复方法的协同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人员研究的对象。从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当n ZVI协同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Cd时,植物吸收作用比单一植物修复时效果更好,这说明可能是土壤中可生物利用形态的Cd增多或者植物自身吸收能力增强导致的,而该结果又似乎与单一使用n ZVI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情况相矛盾。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展开了本次实验研究,并希望对该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本研究探究了外源根系分泌物和微生物在改性n ZVI修复Cd污染土壤中的作用,本实验中采用柠檬酸(CA)模拟根系分泌物,然后将其加入水和土壤中以模拟土壤孔隙水和根际土壤环境。在水溶液中的实验表明,低浓度的CA有利于改性n ZVI对Cd2+的去除,而高浓度的CA则会抑制改性n ZVI对Cd2+的去除。其中CA不仅可以通过与重金属离子直接络合的方式促进Cd2+的去除,还可以通过间接作用促进具有优良重金属吸附性能的铁氧化物的生成从而实现Cd2+去除效率的提升。另外,从CA中解离的H+对Cd2+的去除有很大的影响。当H+浓度升高时,H+与Cd2+之间会产生强烈的竞争关系,从而降低了Cd2+与CA及n ZVI表面形成的络合物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较高浓度的H+还可以分解改性n ZVI氧化后产生的铁氧化物,从而降低材料表面对Cd2+的吸附性能。模拟根际土壤中的情况与水中相似,低浓度的CA促进改性n ZVI对Cd2+的固定,高浓度的CA则促进Cd2+的解吸和CA-Cd复合物的生成,从而促进植物对Cd的吸收。对于该实验中的土壤环境,n ZVI的氧化、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以及重金属Cd形态的转化均为土壤理化性质有机质(OM)、p H及阳离子交换量(CEC)的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地,随着n ZVI的氧化及微生物的代谢,土壤中OM含量逐渐降低而p H值逐渐升高,同时,OM中含有大量活性官能团(如-COOH,-OH)可以电离出H+从而使土壤p H变低。另外,随着n ZVI的氧化,铁氧化物增多,p H升高,从而有利于了Cd向稳定态转变,其反应在指标CEC上时为CEC值随之增加。最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经含CA和n ZVI的镉污染土壤培养后的微生物群落进行了群落组成分析和Beta多样性分析。研究发现,高浓度的CA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而CMC则有减轻n ZVI生物毒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利用废玻璃制备碱激发砂浆,是废玻璃资源再利用的方法之一。然而,废玻璃制备的碱激发砂浆,在干旱寒冷地区等恶劣环境中,仍存在干燥收缩大、易发生冻融破坏等不足而限制其应用。因此,本文通过加入具有火山灰活性的胶凝材料(粉煤灰、硅灰)及纳米SiO2对含玻璃粉碱激发砂浆进行改性,并分析了其对含玻璃粉碱激发砂浆的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强度)、干燥收缩及抗冻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方法,
随着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更多的微量人造有机污染物进入到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中,这类污染物虽然含量较低,但难于通过自然方式分解,且其含有生物富集性,它们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对生物体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利用在水处理过程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氧化剂高锰酸钾(Potassium permanganate)和高铁酸钾(potassium ferrate)氧化去除多种典型微量有机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的开裂、裂缝宽度、挠度、强度以及延性等都直接或间接与其粘结性能有关。本文通过比选出一种合适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该本构关系为一连续可导函数,函数考虑了混凝土强度、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等参数的影响,并使用已有试验数据进行校核,验证该本构关系的正确性。再利用该本构关系和锚固钢筋埋置于混凝土中的基本受力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数值递推-迭代方法求解出钢
近年来由于畜牧业等大型养殖业和医疗行业的高度发展,流行疾病肆虐,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大量的抗生素在这些行业中使用,进而产生了大量抗生素废水亟需处理,其中,四环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属于水环境中两种典型的抗生素类污染物。据报道,目前在各类水体甚至土壤中均能检测到抗生素的存在,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将更多的目光转移到抗生素可能产生的重要威胁,即抗生素耐药基因的产生和其引发的免疫性疾病。如何从环境中高效、低成
微塑料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有着严重威胁的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在水源水中大量检出。传统混凝-沉淀工艺对微塑料的去除效果有限,运用混凝-超滤工艺能显著提高微塑料的去除效率,改善出水水质,但膜污染问题始终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本文运用混凝-超滤联用工艺处理微塑料-腐殖酸-高岭土复合污染的模拟水样,从絮凝形态学的角度深入分析该工艺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及其膜污染控制机理,阐释微塑料颗粒对滤饼结构与滤
有机微污染物(Micropollutants,MPs)在水环境中分布范围非常广。虽然它们在水环境中浓度较低,但结构稳定难降解和在食物链中易生物累积和生物放大,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且污水厂和净水厂的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原水中低浓度的有机微污染物,因此,研发出易实施、安全可靠、低成本又高效的新型水处理技术,对有机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总量进行控制,使得环境中的有机微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紫外高级
黄原酸脂重金属吸附剂通过与重金属阳离子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螯合产物,以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然而,粉末状黄原酸脂吸附剂在处理废水中存在易分散、难分离、难回收等诟病。特别是以聚氨酯为原料制备的黄原酸脂,由于其疏水性导致其在水处理当中并不常见。因此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改性聚氨酯,通过与多孔轻质地质聚合物负载得到改性聚氨酯轻质地质聚合物(HG-MPs)。此外,通过对改性聚氨酯以及改性聚氨酯轻质地质聚合物的性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和“一带一路”等国家重要战略的实施,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许多千米级的悬索桥和斜拉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我国将建造更大跨度的桥梁,然而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大,桥梁结构刚度越来越小,面临着严峻的桥梁颤振稳定性问题。为了保证桥梁的颤振稳定性和静风稳定性并增加桥梁结构的交通运载能力,意大利墨西拿大桥首次提出三分体式钢箱梁设计方案,我国新西堠门公铁两用大桥和桃夭门公铁两用大桥同样采用三分体
近年来,水体频发的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使供水水质下降,还会导致蓝藻成为水中的优势物种而过度繁殖形成水华。同时,蓝藻会向水中释放有毒有害的藻毒素,如神经毒素2,4-二氨基丁酸(2,4-Diaminobutyric acid,DAB),明显存在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然而,水处理中的常规工艺难以有效去除DAB,致使水中残留的DAB与消毒工艺中的消毒剂反应,生成各种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
抗生素是一种由微生物或者其他生命体在其生存过程中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二次代谢物质。它们都具有抑制和干扰人体各种生物细胞的形成和发展的能力,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对人类及野生动物细菌的感染。我国实际上是最早开始利用四环素的国家,其中盐酸四环素(TC-H)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抗生素。水中的TC-H很难自然分解,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它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大大降低四环素的作用。因此,四环素的有效管理一直是一个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