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研究——以成都失地农民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土地被征用,并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就业为民生之本,失地农民失业,缺乏社会保障,面临巨大风险,这种风险不但包括农民失地失业生活无保障所面临的生存风险,还包括由于失地农民维护自身权益采取行动而引发的社会风险,这种社会风险直接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此,结合我国的实际,采用综合措施,解决我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及其引发的多种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规避失地农民就业风险的对策。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论。本部分包括问题的缘起、研究综述、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和样本状况等七个部分; 第二部分介绍了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在分析中国失地农民就业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成都失地农民面临的就业问题; 第三部分是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意识和制度因素分析。主要通过失地农民就业风险意识和政府就业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是失地农民失地后的应对措施,重点分析了失地农民应对措施所引发的新风险; 第五部分是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途径及建议,主要提出了加强失地农民就业风险意识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制度等对策。
其他文献
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作为新中国、新形式、新背景,新农村下的是农村职业教育,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建设的主力军,是现阶段农村中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广大农村青年的技能教育和素质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扩建纷纷选择地价比较便宜的城郊。高校的扩建占用了农民的土地,使得农民只剩下少部分田地和宅基地,学校和周边的村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独
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已有的礼物研究大多着眼于与现代社会形态有别的原始部落及经济落后地区,其研究目的也在于比较在这些地区以礼物流动为载体的交换形式与现代社会交换形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新兴宗教蓬勃发展。在这场宗教热潮中,产生了诸多基督教异端组织,其中有些组织与境外反动势力相勾结,演变为从事反人类、反社会的邪教组织。国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