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脊髓型颈椎病(CSM)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CSM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白。目前公认颈椎间盘退变压迫脊髓是引起CSM最根本的因素,但有研究显示黄韧带增厚,从后方突入椎管压迫脊髓,说明黄韧带退变增厚在CSM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目的:通过模拟颈椎间盘退变或黄韧带增厚对颈脊髓致压,观测颈椎三维运动状态下颈脊髓前后方所受应力与致压深度的关系。方法:采用10具新鲜成人尸体颈脊柱标本(C1—T1),于C4-5椎间隙水平前后开窗,通过置入半球形致压杆,模拟颈椎间盘退变或黄韧带增厚对颈脊髓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矢状径的l0%~60%,逐次递增10%,分别测量三维运动状态下不同致压深度颈脊髓前后方所受应力改变。结果:(1)颈脊髓受压时,中立位致压深度30%时,硬脊膜上所受应力随着致压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30%-60%各相邻致压深度硬脊膜应力两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颈椎三维运动时,前屈30°位、后伸30°位、左右侧弯30°位,致压深度20%时硬脊膜上所受应力随着致压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20%-60%各相邻致压深度硬脊膜应力两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旋转15°位,致压深度30%时硬脊膜上所受应力随着致压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增大,30%-60%各相邻致压深度硬脊膜应力两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椎三维运动时,前方致压时,相同致压深度下颈脊髓硬脊膜上前方应力大小比较:前屈30°位>侧弯30°位>后伸30°位>旋转15°位>中立位;后方致压时,相同致压深度下颈脊髓硬脊膜上后方应力大小比较:致压深度<30%,侧弯30°位>后伸30°位>前屈30°位>旋转15°位>中立位;致压深度≥30%时,前屈30°位>侧弯30°位>后伸30°位>旋转15°位>中立位。结论:颈脊髓所受压力与致压深度及颈椎运动密切相关,深度超过30%临界值后硬脊膜应力明显变化。在三维运动状态下所受应力会随着运动方式不同而改变,颈椎运动可能加重脊髓的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