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政府对大院君的拘囚与送还

来源 :延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院君李昰应(1820~1898年,字时伯,号石坡)是朝鲜第26代王高宗李熙的生父。1863年,高宗即位,年仅12岁,由于年幼,无法理政,由大王大妃(神贞王后)垂帘听政,大王大妃封李昰应为大院君,并将国政委任之,一直到1873年大院君归政于高宗,这一时期是大院君在朝鲜的统治时期。  大院君上台伊始便厉行“锁国攘夷”的对外政策,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朝鲜内部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一种本能的抵制,但是大院君“锁国攘夷”的政策并不能阻挡住西方列强入侵的脚步。大院君执政的十年间,朝鲜遭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轮番骚扰,面对列强的武装入侵,大院君率领朝鲜军民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打退了西方列强的多次进犯,从而为自己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1873年,大院君在与闵妃的权力争夺中失败,不得已将大政归还给高宗,隐居于汉城城内的云岘洞。虽然不在朝堂之上,但大院君对朝鲜的政局仍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曾先后上书反对与日本、美国建立近代外交关系,从而将朝鲜国内的“卫正斥邪”运动推向了高峰,被公认为朝鲜顽固守旧派的领袖人物。虽然在1882年的“壬午兵变”中借机重新掌权,但因自身所奉行的对外政策与清政府此时的对朝“以夷制夷”战略相悖,而未能获的清政府的支持,被清政府囚禁于保定达三年之久,后因朝鲜王廷的“脱清、自主”意识渐盛并积极向沙俄靠拢,被清政府所忌。为牵制朝鲜闵妃政权的对外政策,加强对朝鲜的控制,维护传统的中朝宗藩关系,配合袁世凯对朝鲜的全面干涉,清政府重新启用了大院君,并派袁世凯护送其回国,使其成为了清政府对朝政策中的一枚重要棋子。大院君回国后不久,便促发了第二次“朝俄密约”风波,清政府遂利用大院君对朝鲜王廷极尽威胁之能事,但由于大院君年事已高,且其本身的政治势力也已在“壬午兵变”后受到极大的削弱,已无力左右朝鲜政局。因此,在以后的对朝全面干涉中,清政府便抛弃了这枚棋子,完全依赖于袁世凯在朝鲜的纵横捭阖。  总之,清政府无论是对大院君拘囚还是送还,都是其对朝政策的一大失误。因为这一做法不但没能起到笼络朝鲜统治阶级、强化中朝关系的作用,反而进一步激化了朝鲜王廷的“脱清”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它伤害了朝鲜人民的感情,给近代中朝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其他文献
《墨薮》是传唐韦续所裒录的约两万余字的短篇书论著作。本文在借鉴前辈学者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分析来研究《墨薮》的作者、成书年代问题、及所收
某些短程距离的实时测定很重要,如三峡大坝百米船闸的水面落差实时测定.使用者要求的精度一般较高(误差在1 cm以下),机械的方法虽然简便,但可靠性、精度难以保证,且无法为后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警政建设与发展已逾百年。近年来,史学界对中国近代警政方面的研究渐趋活跃,内容涉及近代警政建设的各个方面。本文结合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成果,试图通过对中国
百济文化是在古代东亚错综的政治外交关系和文化交流下形成的典型文化,其既具有本土的民族个性又有强烈的东亚文化圈的共性。百济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可以说百
本文主要以1933-1937年间北平市的民众教育馆为研究的对象。在对当时的档案材料、报刊杂志以及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论述了这一时期北平民众教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摘 要:锦州油田主力区块均进入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受地质构造等影响,地下油水关系复杂,堵水难度大。最近五年,通过改进稠化油堵水技术,完善多种施工工艺,提高了堵剂性能和适用性,延长了堵水有效期,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提出化学堵水技术下步发展方向。  关键词:原油改性活化剂 稠化油 机理 选择性堵水 涂层  前言  二十年来,稠化油堵水技术作为我厂的一项重要措施,在稳油控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
本选题以朝鲜太祖至世宗朝时期与明朝(1392年~1450年)政治关系为研究对象,依据《高丽史》、《朝鲜王朝实录》、《明史》等中韩文献资料,试析两国政治关系建立的背景、发展演变及不
四清运动也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3年到1966年上半年,中国共产党在部分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一次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运动。四清运动前接三年“大跃进”,后
学位
近二十多年来,达尔富尔地区一直持续着以三个“非洲人”族体(富尔人、马萨里特人和扎加瓦人)为主的定居农民同“阿拉伯”游牧民之间的暴力冲突,而苏丹政府及外界也一直将其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