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里迅速发展备受世界关注,中国崛起的问题也引发了学者和国家政策制定者引人入胜的辩论和深入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崛起开启了中非关系的新时代,从而证明了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多,这尤其表现在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国家之间。在过去的十年里,由于中国社会地位的提高,中非关系经历了一次充满活力的复兴。这些复兴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包括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投资和债务和解的增多,以及外交联系的密切。然而,这日益发展的关系也让许多国家产生中国对非洲国家帮助的真实意图的怀疑。尽管中国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帮助非洲国家克服了很多经济障碍,但这也被很多国家怀疑是在谋求对非洲国家的管控。
虽然非洲国家热情地接受中国无附带条件的援助,西方国家却指出中国意在掠夺非洲自然资源来实现自我的发展。西方国家同时也指出,中国在保持“不干涉内政”政策的同时,忽视了对非洲国家的人权和社会公正以及政治民主方面的建设。中国只注重对非洲经济和财政方面的发展,这与西方在非洲的模式显然不同。中国和非洲的一些积极分子则认为,与西方在非洲失败的模式相比,中非之间的这种模式是最适合的。另一方面,在经常受到批评的同时,中国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政策还尚未显出很大成果。中非国家之间则认为,中国尊重非洲国家主权且帮助非洲经济发展,这就已经给非洲提供了和平解决内部矛盾的途径。
最重要的是,本论文强调国际政治经济学,即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研究两者中其中一者对另一者的影响程度,来推论出中国的政策对非洲国家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当今的作家尖锐地指出:中国是经济导向型模式,而西方国家为政治导向型模式。而且,在经济方面,由于中国对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自然资源的考虑,中国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模式促进了非洲“荷兰病”现象的蔓延,即被称为“中国对非洲资源的掠夺”现象。因此,本论文评价了中国的“不干涉内政”政策是否真实,这种政策对非洲的发展有何启示意义。同时,本论文也探求关于中国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一些双边协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这些协定以否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同时,透过分析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一系列的事务参与,本论文试图回答中国的“不干涉内政”政策是否需要改进。本论文承认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断地得到了中国的利益,但也提倡两边政策之间的改进。
第一章节简要介绍了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的崛起以及充满活力的中非关系,这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非关系的历史走向。这个过程也有利于观察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是否受国际因素和国际力量变化的影响而改变。在观察中国对非洲的历史政策同时,本章节还通过提供不同学者关于中国“不干涉内政”政策和中非关系的学术观点,来也分析当今世界对中国“不干涉内政”政策及影响的看法。因为不同的观点也能消除偏见,从而提供一个全面的看法。
第二章节阐述了“不干涉内政”政策的推论和其意义。尽管人们都把这个政策和中国关联起来,但这章节提供了不同国家以及一些国际机构对“不干涉内政”的看法。整个世界都承认,“不干涉内政”政策的原则最早是是来自于西方国家。然而,西方国家已经把该政策的思想提升了,认为在严重的人道主义情况出现时,可以对别的国家进行干涉,这被称为“非漠视”政策。因此,由于解释上的分歧,本章节探求中国对传统意义的“不干涉内政”原则严格坚守的理论根据。再者,本章节也分析非盟和中国对“不干涉内政”政策看法的相似点。因为中国受到过近百年耻辱的侵略,以及非洲的殖民历史经历,本章节通过中国在非洲的历史政策来分析当今的观点和政策。
第三章是通过中国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不干涉内政”政策的实践,来进一步分析该政策。本章节通过列出中国的实践和“不干涉内政”政策相矛盾的例子,来探求中国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行为举动是否始终坚持于该政策。通过分析历史上和当今中国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政策,来观察其政策在本质上是否变化。此外,分析中国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投票情况,也是一个分析中国国际立场的重要途径。最后,本章节也透过中国和所谓的“无赖国家”之间的关系及互动,来强调中国在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实际举动和“不干涉内政”政策之间的矛盾。
第四章节试图综合地分析本论文前面所提及的中国在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实际举动,以及分析这些举动对撒哈拉以南国家是否有直接和间接影响,这主要是通过评估经济、财政、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结果来达成的。本章节是整个论文的总结性章节,最终阐述了中国对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参与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如何消除其弊端。此外,本章节也总结出中国的“不干涉内政”政策是否需要改正。最后,本章节也对所有的研究作总结,对中非关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大体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