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椰菜绿色花球性状的QTL定位及候选基因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merc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botrytis)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花球的颜色是一个重要性状,因为消费者对不同颜色的产品有偏好,而且不同的颜色对应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健康有促进作用。绿色花球品种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对绿色花球性状的遗传研究却非常有限。对控制绿球性状的QTL进行精细定位一方面有助于开发与性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从而对绿球性状进行标记辅助选择,大大缩短育种时间;另一方面为最终分离控制绿球性状的基因,阐明绿球性状的遗传机制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以白球品种Stovepipe和绿球品种ACX800杂交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使用QTL-seq技术对绿球性状的QTL进行了定位。然后将所鉴定QTL区域内的SNP转换为CAPS标记,利用传统的QTL作图法对QTL-seq的定位结果进行验证。对于验证正确的QTL,设计更多的CAPS标记,在另一个大的F2群体中进行精细定位,尽可能地缩小QTL区间。通过基因组注释,对区间内的基因进行初步分析,综合多方面的信息筛选候选基因,分析白球和绿球亲本之间候选基因的序列差异,以及编码产物的亚细胞定位差异。最后将候选基因转化拟南芥ap1/cal1双突变体,并构建了花椰菜再生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绿色花球性状的QTL定位利用QTL-seq技术鉴定了两个绿球性状的QTL,一个QTL位于5号染色体上(13.4 Mb~39.8 Mb),另一个QTL位于7号染色体上(41.6 Mb~47.0 Mb),分别命名为Gr5.1和Gr7.1。在每个QTL区间内分别开发了八个CAPS标记。利用传统的遗传作图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Gr5.1是控制绿色花球表型的主要基因座。在第二个包含1291个个体的F2群体中进行精细定位。结果表明Gr5.1位于两个侧翼标记A3585和A3609之间,遗传距离为0.3 c M,对应的基因组区间为236 Kb,包含35个基因,其中9个定位于细胞核或叶绿体,并且编码区包含非同义突变。2.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分析在白球和绿球亲本之间,以及其他绿球和白球品种之间对9个候选基因的q PCR分析表明,MKS1基因LOC106295954的表达量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且表达倍数变化是所有9个候选基因中最大的。另一个UMPK基因LOC106295953编码UMP激酶,软件预测定位于叶绿体。拟南芥和水稻中的同源基因均与叶绿体的生物合成和发育有关。因此,将这两个基因确定为最佳候选基因。3.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白球和绿球亲本UMP激酶存在两个氨基酸的差异。绿球亲本的UMP激酶在第10个氨基酸处由酪氨酸变成了半胱氨酸。而第315个氨基酸处插入了一个新的甘氨酸。白球和绿球亲本MKS1蛋白也存在两个氨基酸的差异。绿球亲本的MKS1蛋白在第15个氨基酸处由谷氨酰胺变成了亮氨酸。而第207个氨基酸处由半胱氨酸变成了丝氨酸。绿球亲本MKS1启动子序列存在100多个SNP和8段缺失,最长的缺失片段为521 bp,其中包含一个LTR/Gypsy逆转座子,长度为117 bp。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两个元件,O2-site和TCA-element,是绿球亲本独有的,分别参与玉米醇溶蛋白代谢调节和水杨酸响应。4.候选基因的遗传转化在烟草中瞬时表达UMPK和MKS1基因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白球和绿球亲本中的UMP激酶均定位于叶绿体,而MKS1蛋白均定位于细胞核。通过浸花法转化拟南芥ap1/cal1双突变体,并收获了转基因种子。选用白球商业品种Absolute F1的子叶为外植体,得到了再生植株,为下一步的花椰菜遗传转化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气溶胶是扰动地-气系统辐射平衡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中直径小于2.5μm的粒子(PM2.5)主要分布于近地面大气中,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长期暴露于PM2.5污染环境下有极高的患病风险。中国中-东部区域作为全球气溶胶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对其全面域气溶胶污染分布进行高精度的监测十分必要。作为气溶胶的最重要光学参数,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 Optical Depth,AOD)是研究大气污染的重要
生物体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进化出特定的生物酶以实现高效选择性反应,维持其自身生长,但在反应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如传统作物只有1~2%的太阳能-生物质的转化效率。相比之下,无机半导体化学材料具备了更广泛的光吸收范围与更高效的转化能力。将无机半导体材料的高转化效率与微生物的特异选择性能力相结合,构建无机半导体-微生物复合体系,是实现能量高效转化与特定化学物质合成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无机半
重建精确的高分辨的古太阳活动历史对于理解太阳活动驱动气候变化机制以及认识太阳发电机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保存在古地质载体(如树轮、冰芯、湖泊纹泥等)中的大气生成宇宙成因核素记录(如14C、10Be等)被认为是重建古太阳活动变化的可靠指标。前期研究(徐洪阳,2017)表明云南白水台钙华10Be在重建高分辨率太阳活动上具有很大潜力,但尚未建立可靠的利用钙华10Be重建高分辨率太阳活动的方法学。为进一
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多孔材料的开发显得愈加重要。目前制备的多孔材料如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和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等大多无特定的形貌,不利于材料内部孔结构的利用和介质传输,因此制备具有特定形貌的多孔材料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众多的多孔材料当中,多孔有机聚合物纳米材料因其具有稳定的低密度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而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由于毒副作用等原因在具备一定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顺应性和生存率。如何创新治疗方法,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降低毒副反应,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重要的课题。光学治疗是一种新兴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将光敏剂或者光热试剂运输到肿瘤部位并使用外部激光精准照射肿瘤部位以发挥抑瘤作用,具有无创性、高选择性以及低毒副作用的特点,在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激
研究证明,间套作作物通过更多的光截获和种间根系互作等直接作用提高其资源(光、肥、水等)利用效率,但地上部改善光环境介导叶片、根系的生长、发育和功能行为进而影响其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地上-地下互作)的机理仍不清楚。禾本科/豆科作物间套作体系在间套作研究中占主导,其中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体系在我国尤其西南地区广泛种植。西南地区属典型寡日照区域,在弱光照区域带状套作相对单作作物的
目前,公共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行人模拟不仅能够发现或预测潜在的公共安全问题,而且可以对处置公共安全问题所建立的预案进行事先评估。同现实演练相比,其成本更低,应用更灵活,可快速构建不同规模和场景下的行人运动形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行人模拟算法的改进,能够更为准确地复现人员在各种情况下由于心理状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不同移动行为特征。基于上述考虑,行人模拟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传
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简称PCM)应用于建筑墙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寒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冬季调温方面。而将相变墙体应用于建筑外墙夏季隔热方面的研究尚不深入,尤其在夏季昼夜温差较小地区建筑墙体夏季隔热方面的应用受到制约。本文基于相变传热原理,针对夏热冬暖地区外贴式复合相变墙体的动态隔热特性及其性能优化展开了相关研究。(1)分析了夏热冬暖地区外贴式复合相变墙体全周期动态隔热
氮和磷是陆地生态系统中限制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养分因子。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氮和磷的重要输入途径,植物凋落物可通过分解转化将养分迁移到土壤中,影响土壤氮磷动态及其有效性。一方面,凋落物是土壤氮磷的重要来源,可以直接增加土壤氮磷含量,贡献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周转。另一方面,新鲜凋落物中易降解组分和有效养分的输入可以刺激土壤微生物生长繁育或提高酶活性,促进土壤中已有氮磷的矿化。更为重要的是,天然森林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