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内城工业空间的再生过程,研究视角是基于内城工业空间再生的全过程。截至2019年,我国的工业空间再生实践已经进行了30年左右,这30年工业空间更新历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并存。本文选取沪、宁两个率先进入后工业化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长三角城市,研究其内城工业空间在初次更新完成后的现状,不仅关注更新成功的工业空间在完成初次更新后,或自发或由规划介入的进行的不断适应调整的更新全过程;也关注更新失败的工业空间在完成更新后再次快速衰败的原因和背后机制因素。第一部分(第一、二章),回顾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内容,分析和归纳工业空间物质空间层面、更新机制层面和政策演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把握工业空间更新历程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挖掘现有研究中的研究缺失。引入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生产理论,并将理论研究的重点放在资本循环过程和资本增殖的方式上,并结合沪、宁两地内城工业空间自身的空间生产特征进行理论的实际应用,整理出以资本循环与资本增殖为切入点的评述框架,为下面研究做理论准备。第二部分(第三章),通过文献资料整理、调研访谈,归纳整理沪、宁两地30年左右工业空间再生实践中的地域分异特征。从宏观角度认识沪、宁内城工业空间更新现状,归纳工业空间初始以及更新后现状的空间、经济、社会属性,并总结三地更新现状所处时空分布,归纳地域分异特征。并选取工业空间再生实例进行再生过程研究和评估,首先明确实例所处更新阶段。本文从空间再生产角度解析内城工业空间再生产动力机制,再生产过程并从城市发展、地区社会、地段使用和设施运营方面对实例进行评估。多角度分析空间再生产效果,包括城市功能体系、文化价值的变化以及再生产活动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第三部分(第四章),提出工业空间再生的再更新调整方向,根据实例分析各更新阶段中影响更新效果的因素以及机制,剖析更新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深入探究其成功和衰败背后的推动机制,研究未来工业空间再生的发展方向,为工业空间再生的再更新调整方向提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四部分(第五章),进行结论与讨论,总结研究内容,讨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