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及厌氧菲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20082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稳定性导致其易在环境介质中不断累积,其挥发性则使其能经自然沉降实现远距离迁移,极大威胁生态安全。土壤是PAHs最大的汇,有效清除土壤中的PAHs是当前的热点。PAHs的微生物修复因具备环保、高效、经济等特点而备受推崇。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游离的降解菌细胞难以迅速适应新环境,且外源菌在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中常处于劣势而难以成功定殖。由于生物炭具有稳定的多孔结构,可为外源降解菌提供良好的繁殖场所;且其对污染物的强烈吸附效应可增加负载其上的菌株与污染物的接触机会。因此,近年来,利用生物炭作为修复菌剂载体的固定化菌剂技术备受关注。鉴于此,本研究首先从实验室前期富集到的菲反硝化厌氧菌群中分离、纯化兼具好氧和厌氧菲代谢能力的菌株,并考察环境因子对菌株生长及降解菲的影响,以确定菌株代谢菲的最佳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用PCR检测菌株是否含有PAHs代谢的相关基因,并用GC-MS对典型菌株代谢菲的中间产物进行了鉴定,从而推测该菌株可能的菲降解途径。随后,以获取的菌株为对象,开展接种菌株及负载生物炭菌株的玉米和水稻盆栽试验,以考察获取的菲降解菌株及其生物炭固定化对旱地(玉米)及水田(水稻)土壤菲去除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最后,采集各盆栽处理的土壤样品并提取DNA,通过基于16S r DNA的Illumina Mi Seq测序来解析其中的细菌群落组成;进而考察接种外源菌及使用生物炭对旱地及水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上述因子的微生态效应。旨在为具备菲代谢能力菌株的生物炭固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深入探究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对PAHs等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机理打下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纯化到两株兼具有氧和厌氧菲代谢能力的菌株,命名为PHE-3和PHE-4,它们分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有氧及厌氧条件下,PHE-3和PHE-4代谢菲的最佳p H均为7.0,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50~200 mg·L-1菲初始浓度范围内,2株菌的菲降解率均随菲浓度的升高而急剧降低,且菲降解率与其生长量呈正相关。当菲初始浓度为50 mg·L-1时,21 d内,PHE-3和PHE-4在有氧条件下对菲的降解率分别为52.92%和53.01%,而厌氧条件下的菲降解率均高于有氧,分别可达75.62%和71.08%。此外,在PHE-3有氧培养14 d的培养液中检测到特异性中间产物2(1H)-Naphthalenone,3,4,5,6,7,8-hexahydro-1,1-dimethyl和1,2,4,5-Benzenetetracarbonitrile,且该菌可能含有PAHs代谢相关的phd A、pah Ac基因;据此推测PHE-3可能具有两条不同的菲降解路径,一是环羟基化双加氧酶(RHDs)首先在1、2号碳原子上催化菲为亲水性衍生物,随后催化苯环上C-C键裂解实现开环;其二则在9、10号碳位间位切割开环,随后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实现菲的矿化。在PHE-3厌氧培养14 d的培养液中检测到特异性中间产物9,10-Ethanoanthracene,9,10-dihydro和N-(9-Fluorenylmethoxycarbonyloxy)succinimide,表明该菌厌氧代谢菲的反应可能起始于菲分子9、10位碳原子的加成反应,随后经加成或取代反应实现进一步转化。(2)在获取到菲代谢纯菌株的基础上,本部分通过旱地(玉米)及水田(水稻)盆栽试验,探索目标菌株及其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在土壤菲去除中的效果及其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试验设计如下:玉米(M)及水稻(R)盆栽均设置高(H:80mg·kg-1)和低(L:50 mg·kg-1)两个土壤菲含量处理组,各组下分别设未接菌且不添加生物炭(P),只添加生物炭(B),接种PHE-3(M),接种生物炭固定化的PHE-3(BM1)及接种生物炭固定化的PHE-3和PHE-4(BM2)5个处理。玉米盆栽低菲和高菲处理组的5个处理分别记为:LP-M、LB-M、LM-M、LBM1-M、LBM2-M和HP-M、HB-M、HM-M、HBM1-M、HBM2-M;水稻盆栽低菲和高菲处理组的5个处理分别记为:LP-R、LB-R、LM-R、LBM1-R、LBM2-R和HP-R、HB-R、HM-R、HBM1-R、HBM2-R。培养3个月后,采集各处理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菲含量和土壤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土壤脱氢酶(Soil Dehydrogenase,SDHA)及土壤脲酶(Soil Urease,SUE)活性;同时收集植物样品,测定作物干重和相关的应急酶(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CYP450)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表明:玉米和水稻盆栽中,接种菌株PHE-3处理的菲去除率与不接种且未添加生物炭处理相比无显著差异,而其余含生物炭的各处理的菲去除率均显著降低,表明接种菌株未能显著提高土壤菲去除率,且生物炭的添加不利于土壤菲的去除;添加生物炭及负载降解菌的生物炭对土壤PPO活性无显著影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旱地土壤的SDHA及SUE活性。添加生物炭(含负载菌剂的生物炭)显著提升了旱地土壤作物(玉米)的干重,但对水田作物(水稻)无显著影响;添加生物炭和负载菌剂的生物炭对植株(玉米和水稻)POD活性无显著影响,但只添加生物炭能分别抑制和提升低菲和高菲处理组玉米的CYP450活性,且只添加生物炭能使植株(玉米和水稻)的MDA含量显著降低。(3)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的功能及肥力密切相关,是赋予土壤“生命”特征的重要因子。因此,在上一章考察了接种菲降解菌或稻壳生物炭负载的菌剂对土壤菲去除及作物生长的影响的基础上。本章中,以上述盆栽试验结束后的土壤样品为对象,提取DNA,用Illumina Miseq测序解析各处理土壤的细菌群落组成。探究生物炭负载菌剂对受菲污染的旱地(玉米)及水田(水稻)土壤微生物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接种菌剂或添加生物炭均未显著影响玉米和水稻盆栽土壤细菌的α-多样性,但旱地土壤细菌的Shannon指数与其土壤菲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2=0.186,P=0.017);直接接种菌剂或接种生物炭负载的菌剂均有利于提升旱地土壤中与目标菌株(PHE-3)近缘的Pseudomonas的相对丰度;接种菌剂或添加生物炭均能显著影响旱地及水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细菌群落结构与土壤菲去除率及作物干重均显著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病理形态变化及损伤区域脑组织中p-AMPK、p-mTOR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干预对TBI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择SD雄性大鼠70只,随机选取16只分空白组、假手术组各8只,剩余54只大鼠均采用Fenney打击法进行模型制备(术中死亡6只),将中度颅脑损伤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24只。电针组选穴“百会”、“水沟”及患侧“内关”、“足三里”
越来越多的城市存量空间需通过不同的更新策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道路交通体系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对于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相较于新城区,老城区由于现状设施繁多,权属复杂,难以直接通过增量手段扩充交通供给,需将交通供需关系与现状更新方式充分协同。结合烟台芝罘老城区城市更新评价与交通量调查,提出与城市更新目标相一致的交通协同优化策略。
现代轴承行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产品种类繁多,制造过程复杂,涉及多种学科技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仍然是目前的行业焦点。目前质量管理最科学高效的方法是精益六西格玛,它融合了精益与六西格玛的思想、工具,实施效果较单一的方法有明显提高。A公司生产的圆锥滚子轴承产品由于生产线过程能力不足,导致大量返修和报废,产品质量及产量输出均不稳定,造成成本浪费,急需进行改进。本研究旨在开展精益六西格玛应用研究,在理
针对锂离子电池硅基负极材料导电性差和体积膨胀大的问题,以开发更加绿色环保、低成本的锂离子电池为目的,本文以生物高分子材料甲壳素或壳聚糖为碳前驱体,设计一系列具有不同微结构的硅或氧化亚硅(Silicon suboxides,SiOx)与氮掺杂碳(N-doped carbon,NC)的复合材料,通过微结构设计和成分设计提升结构稳定性,缩短电子和离子扩散距离,并构建完整的电子和离子传输网络,从而改善材料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制造的兴起对产品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产品不仅需要外观新颖和可靠性高而且需要便于制造生产。质量缺陷的产生大部分原因来自设计,小部分来自生产制造。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表现,通过六西格玛设计的方法对新产品的开发进行管理能从前期把产品的质量做到极致。本文通过对新产品开发使用六西格玛设计的工具来论证新产品开发时期六西格玛管理工具在质量管理和零缺陷预防的重要性。使用DMADV对
目的:观察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脾肺气虚、寒湿郁肺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肺炎)患者28例,采用西药联合人参败毒散加减治疗。观察患者平均连续2次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阴性的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和复阳情况。结果:平均连续2次核酸转阴时间为(10.22±8.84)d;治疗后患者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纳差、便溏、神疲乏力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文人理想的空间,本文借助接受美学、图像学知识,分析文人画册《红楼梦图咏》中诗歌与绘画对于“精神大观园”的共造。在性质上,《红楼梦图咏》是图、文一体的文人唱和集,是对《红楼梦》“一次接受”和“二次接受”的集合体。在空间建造上,改琦通过人物选择,划定了自己的大观园;通过场景选择,突出该人物最重要的特质。在选取与放大之中,改琦为文人们搭建了一个更为洁净、不朽的“精神大观园”。
作为超现实主义绘画的领军人物,马克斯·恩斯特的作品遵循超现实主义“以弗洛伊德式的梦境语言创造非理性世界”的规则而又为其注入了更多的表现力。追求神妙的梦幻景致、反抗现实,拥抱超然世界的精神性以及渴望和平、自由的信念一直贯穿于其创作始终。他对绘画技法不断进行探索,通过预言性的隐喻和解放原本语境进行重新整合而创造出非理性并置的多重时空、虚拟重构的隐喻时空、符号化的平面抽象时空以及蒙太奇式的拼接时空。恩斯
“太虚幻境”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虚幻仙境,作为小说重要的叙事空间与表意符号,在小说结构及主旨表达上具有关键作用。由《红楼梦》衍生而来的视觉图像因此常以“太虚幻境”作为表现题材。本文首先聚焦“太虚幻境”从文本到图像的生成脉络,通过“太虚幻境”的语词释义、情节概括及历代《红楼梦》评论,分析太虚幻境在《红楼梦》小说结构、叙事与主旨上的文本功能,同时明确太虚幻境与度脱文学话语、古代神话原型及女性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