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研究其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气温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利用长三角地区国家基本站、基准站1960-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1979-2009年NECP/NCAR R1再分析地表气温月数据以及1986-2009年相关城市发展统计资料,分析了区域气温时空变化特征;采用OMR方法探讨了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及贡献率;针对典型城市,分析城市气温变化与城市发展指标之间的关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城市发展指数,建立了不同类型城市气温变化与城市发展指数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以及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温趋势明显。其中年均最低气温上升最快,年均最高气温增加缓慢。年平均气温增温率自南向北递减,沿海地区增温速度小于内陆;上海及杭州湾地区增温较快,而浙江南部山区相对缓慢。(2)过去31年长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以及年平均最低气温的OMR增温趋势分别为0.197℃/10a、0.045℃/10a、0.308℃/10a,对该地区实测气温的贡献率分别为34.71%、7.94%、50.5%。四季OMR增温趋势表现为冬季最大,夏季较小。OMR贡献率冬季最大。(3)城市规模与年平均气温及年平均最低气温的OMR增温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年平均最高气温的OMR增温率杭州最大,上海次之,常州最小。城市气温要素与城市发展指数之间均以3次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4)影响上海、杭州和常州气温变化的城市发展指标主要是城市人口、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城市发展合理水平,其共同解释率分别为91.39%、92.12%和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