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骨破坏的CT表现特点以及对病灶本身细节进行CT值量化;对比CT平扫、CT重建、X线片、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结核病灶显示的优势及其在指导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9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观察患者CT图像,参照Jain的CT分型探讨CT表现特点及各型所占的比例。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的Advantage Workstation 4.3后处理工作站对局灶破坏硬化型骨破坏病灶CT值进行测量,对脊柱结核病灶骨硬化CT值进行量化。将CT平扫、CT重建、X线片、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结核病灶显示进行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对比其各自优势。结果:95例脊柱结核患者CT表现特点均见椎体骨质破坏,其中86例两个及两个以上椎体破坏出现椎间盘密度不均、边缘模糊的83例,95例195个患椎骨破坏伴发硬化138个、95例脊柱结核患者CT出现死骨81例、脓肿74例;95例结核骨破坏灶195个患椎骨破坏CT类型构成比:局灶破坏硬化型70.8%,骨碎片型12.3%,溶骨型9.7%,骨膜下型3.1%,混合型4.1%;局灶破坏硬化型硬化壁的CT值为420.05±69.06HU,经方差分析P<0.05,硬化壁与正常松质骨、骨皮质CT值有统计学差异。对脊柱结核病灶骨质破坏、骨硬化、死骨形成的观察,CT平扫及CT重建的显示程度高于X线摄片、MRI;脓肿的观察,MRI与CT无明显差别,明显高于X线摄片。钙化的观察,CT平扫、X线摄片无明显差别,高于MRI。椎间盘改变的观察,MRI高于CT平扫、X线摄片。椎间隙改变的观察,X线摄片、CT重建高于CT平扫。椎管及周围软组织受累的观察,MRI高于CT平扫、X线摄片。后突畸形的观察,X线摄片、CT重建高于CT平扫。结论:(1)脊柱结核CT特点常表现为椎体骨质及椎间盘破坏、骨破坏周围形成骨硬化、死骨、空洞、椎体塌陷,椎旁及流注脓肿、钙化,继发椎管狭窄及硬膜囊压迫,CT检查可对各种征象做出明确提示。1998年至2008年骨质破坏CT表现以破坏区周围出现骨硬化带及灶性硬化多见,局灶破坏硬化型最常见。将硬化壁的CT值量化与硬化的影像学表现结合更有利于局灶破坏硬化型病灶的观察。(2)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脊柱结核病灶显示各具优势,充分显示脊柱结核病灶是脊柱结核影像诊断的关键。不能相互替代,需将这些检查相互结合才能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