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anzhuj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中,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1996年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标志着我国开始引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是随着近几年中国通货紧缩经济的出现,对于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及现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的有效性和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等问题,经济理论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面对入世后新的经济金融形势发展,正确评价当前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以及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章介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展的理论与历史以及各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定义及其选择标准。 第二章分析比较全球范围内五种主要货币中介目标体系(汇率目标型、货币总量目标型、利率目标型、通胀目标型和隐含中介目标型)的特点。从横向上看,上述五种货币政策框架各有优缺点,并列、共存于各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实践中;从纵向上看,它们之间却存在着一种取代和发展的关系,某些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将被新的中介目标所取代,而通胀目标法将有可能成为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主流。但是不管上述五种类型货币政策框架的优缺点如何,决定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仍将是一国的经济金融体系的实际发展情况。 第三章论述了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我国现行货币供应量目标法进行评价,在没有更好的选择的情况下,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就是一个必然选择,或者说是一个次优选择;对通货膨胀目标法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论述;并对动量化货币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对动量货币需求的研究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将来动量化货币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货币中介目标从而更好的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第四章论述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过渡时期的选择。提出当前应当在完善发展货币供给量增长率型货币政策的同时,创造条件以实现将来向通货膨胀目标法或其它更好的货币政策框架转变。
其他文献
本文综合应用现有的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学原理,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政策制定者(央行),金融资产供给者(企业)和金融资产需求者(投资者)三个角度,分析了美国
在汽车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可以有效的缓解汽车供应链上下游融资需求问题,促进汽车供应链协调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将整个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为整条供应链提供
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家族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其效率与价值一直受到现代企业理论的质疑.在今天的中国内地,家族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目前
本文研究了新贸易壁垒问题,就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关对策建议。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阐述了以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为主的新贸易壁垒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