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cer_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技术。“孟山都”事件表明,生物技术给法律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主要研究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本论文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章对生物技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分析了生物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说明了当今世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其产业化现状,阐明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探讨了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主张建立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系统,采用专利、生物新品种、版权及商业秘密等多种形式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进行保护。 第二章对生物技术的专利保护进行了考察。首先简要介绍了各国生物技术专利的范围,然后具体了分析生物技术专利的授权条件,在各国关于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的一般规定的基础上,针对生物技术的特殊性,提出了生物技术专利特有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标准。本章还论述了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的关系,分析了遗传资源和遗传材料的概念、性质和地位,归纳了人类遗传材料提供者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并讨论了遗传材料提供者分享后续生物技术专利利益的基础和具体办法。 第三章对生物技术的品种保护进行了考察。首先简要介绍了各国生物技术品种保护的概况和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然后分析了品种权的含义、特点及生物技术品种保护与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的区别。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品种权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取得植物新品种权的条件,植物新品种权的内容及对植物新品种权的限制等。 第四章对生物技术的其他保护方式进行了考察。关于生物技术的版权保护,论述了生物技术版权保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指出生物技术成果可以成为受版权法保护的作品,进而分析了生物技术版权保护的具体问题,包括DNA分子坐标系的归类与保护期。关于生物技术的商业秘密保护,论述了生物技术的商业秘密保护的必要性,商业秘密的定义、构成条件与权利内容,并进一步分析了商业秘密保护的负面影响,探讨了降低这种负面影响的对策,主要是生物技术的后续改进方在一定条件下可向法院申请强制许可。 第五章是对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建议。首先介绍了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方面存在的问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研究题,主要是立法比较滞后,缺乏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权威、系统、完整的法律规定,没有形成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全方位、多角度保护,已有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起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系统的具体措施。 论文的结论部分在前面五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概括,得出了最后结论。认
其他文献
低碳消费是指以二氧化碳为核心的温室气体减排为基本特征的消费行为。本文通过问卷对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stepwise)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坚持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艺术鉴赏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作用。文章从高职艺
尾气分析法是以汽车尾气中的CO、HC、CO2、O2和NO x的排放成分作为主要分析参数来对发动机故障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汽车尾气与可燃混合气浓度、点火时间、发动机的技术状况
<正> (一)“和”。“和”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试比较下面句子: (1)他缓缓地环顾四周的房屋和院中的景物。(2)倘若把盘龙类化石和兽孔类化石进行比较,就会发
本文以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作为研究范围,将徽商的历史文化资料与小说文本相结合,以“文学——文化”的双向互动为论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藉此发掘作品的文化底蕴。全文共分四章:第一
目的探讨圆锥角膜行板层角膜移植术(uw)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V)术后屈光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对因圆锥角膜行LKP30只眼与PKP25只眼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以
非常规油气致密储层孔隙度较低,一般小于10%,页岩储层甚至小于5%,常规方法对这类岩石样品孔隙度测定误差近来受到关注。针对常用的孔隙度测量方法(氦气注入法),对致密储层和常规储层
1.玉米育种策略的定位(1)准确把握育种与机械化的新形势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机械化的目标。目前国产杂交玉米种基本不适应机械化作业,其主要问题有:植
目的探讨C57BL/6J小鼠在高脂饮食压力下,肝脏胆汁酸代谢调控通路基因表达的差异研究。方法选取日龄42~56 d SPF级C57BL/6J雄性小鼠2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
建筑界的两种共存和一种冲突,决定了建筑的发展方向——有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建筑。重视对建筑地域性的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