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受吸烟、大气污染、职业致癌因子等因素的影响,原发于肺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目前处于癌症发病率之首,同时肺脏是仅次于肝脏的恶性肿瘤第二大常见转移部位,手术切除为早期肺癌及肺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经处于晚期,而肺转移瘤往往多发,致使很多患者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目前肿瘤局部热消融治疗是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术和微波消融术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而微波消融不易受低电导率和高阻抗的充气肺组织影响,且充气的肺组织更有利于微波的传导,可以产生更大的消融范围;同时,微波消融受周围血管热沉降效应的影响弱且消融时间短,因此在肺肿瘤的消融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肺部肿瘤热消融治疗因其疗效显著且相对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副作用小而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其既能降低肿瘤负荷,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广大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此种微创治疗安全性较高,但也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8%,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大咯血则可引起致命。既往针对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以气胸为多见,而对于出血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分析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所有肺部肿瘤MWA后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并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对出血治疗。研究方法1、收集我科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住院并行CT引导下经皮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患者83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凝血功能及肿瘤的大小、肿瘤血供、肿瘤位置(穿刺针道长度)、靶皮距、消融时间、消融功率、穿刺进出胸腔的次数的相关关系。2、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相关患者的各研究因素数据以及术中与术后的出血情况,将各因素分别与出血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相互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1、83例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患者中,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出血发生率为16.87%(14/83);针道出血发生率为15.66%(13/83);胸腔出血发生率为1.2%(1/83);胸腔出血占出血的比率为7.14%(1/14);患者出现咳血的概率为12.04%(10/83);术后止血药物应用率为62.65%(52/83)。2、出血与患者的凝血功能、肿瘤位置(消融针道长度)、肿瘤血供、穿刺进出胸腔的次数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为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出血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靶皮距、消融时间、消融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1、出血是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不高,大咯血更是少见,一般症状轻微不需处理或仅内科保守治疗,但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需引起足够重视。2、肿瘤局部消融后出血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凝血功能差、穿刺针道长、肿瘤血供丰富、穿刺次数多。凝血功能为肿瘤消融术后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意义出血是影响肺癌患者消融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微波消融术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对于术前患者的评估、术中治疗的注意事项、术后患者的监测非常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