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后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分析

来源 :泰山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zhe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受吸烟、大气污染、职业致癌因子等因素的影响,原发于肺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目前处于癌症发病率之首,同时肺脏是仅次于肝脏的恶性肿瘤第二大常见转移部位,手术切除为早期肺癌及肺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确诊时大部分患者已经处于晚期,而肺转移瘤往往多发,致使很多患者丧失手术切除的机会,目前肿瘤局部热消融治疗是重要的补充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术和微波消融术在临床中应用最广泛,而微波消融不易受低电导率和高阻抗的充气肺组织影响,且充气的肺组织更有利于微波的传导,可以产生更大的消融范围;同时,微波消融受周围血管热沉降效应的影响弱且消融时间短,因此在肺肿瘤的消融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肺部肿瘤热消融治疗因其疗效显著且相对放疗、化疗、手术治疗副作用小而目前日益受到重视,其既能降低肿瘤负荷,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广大失去手术机会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了福音。此种微创治疗安全性较高,但也可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出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3%-8%,虽然发生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大咯血则可引起致命。既往针对消融术后并发症的分析以气胸为多见,而对于出血的发生率及风险因素分析的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对所有肺部肿瘤MWA后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观察患者术后出血的发生率,并对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对出血治疗。研究方法1、收集我科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住院并行CT引导下经皮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患者83例,观察患者术后出血与患者的年龄、凝血功能及肿瘤的大小、肿瘤血供、肿瘤位置(穿刺针道长度)、靶皮距、消融时间、消融功率、穿刺进出胸腔的次数的相关关系。2、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收集相关患者的各研究因素数据以及术中与术后的出血情况,将各因素分别与出血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计算相互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1、83例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患者中,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死亡病例。出血发生率为16.87%(14/83);针道出血发生率为15.66%(13/83);胸腔出血发生率为1.2%(1/83);胸腔出血占出血的比率为7.14%(1/14);患者出现咳血的概率为12.04%(10/83);术后止血药物应用率为62.65%(52/83)。2、出血与患者的凝血功能、肿瘤位置(消融针道长度)、肿瘤血供、穿刺进出胸腔的次数因素之间存在相关性,为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出血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靶皮距、消融时间、消融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结论1、出血是肺部肿瘤微波消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不高,大咯血更是少见,一般症状轻微不需处理或仅内科保守治疗,但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需引起足够重视。2、肿瘤局部消融后出血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包括:凝血功能差、穿刺针道长、肿瘤血供丰富、穿刺次数多。凝血功能为肿瘤消融术后出血的独立风险因素。意义出血是影响肺癌患者消融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研究微波消融术后出血的风险因素对于术前患者的评估、术中治疗的注意事项、术后患者的监测非常有意义。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26日,城市管理与科技杂志新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金帝雅宾馆召开。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陈宏志出席会议,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柴文
攻击行为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攻击行为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结合以往研究可知:高中生的攻击行
高速涡轮机近年来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阻生牙的拔除术中,特别是对下颌近中低位阻生牙的拔除,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本人研究对象为西藏江乐金贵族世家,以西藏贵族为切入点,通过追溯历史上西藏贵族出现的时代背景和贵族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伴随西藏社会的历史进程不断壮大的社会基础,较系统
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提出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维目标与STEM教育的跨学科性、体验性、实证性等核心特征不谋而合。科学素养与语言能力联系紧密,科学教育过程中最常见的语言表现形式为科学写作,融入科学写作的STEM教育能促进学生对STEM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