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长桩荷载传递特性与相互作用理论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39次 | 上传用户:gmg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桩基础是土木工程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基础形式之一。本文主要针对深长桩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相关课题的原位试验资料和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竖向、水平向承受荷载的深长桩的承载性状和变形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桩土接触面荷载传递特性的试验研究、单桩竖向承载工作机制及极限承载力确定、群桩基础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及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以及水平荷载作用下单桩、群桩基础的承载和变形特性和计算模型的应用研究。桩土界面的物理力学特性直接决定着桩基础的承载性状和变形特性。本文首先进行了室内混凝土块和粉土介质之间的剪切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垂直压力的增加,桩土间的荷载位移关系(τ-z)曲线由单驼峰模式转变为双曲线模式,说明在压力较低时,表现为软化效应,反之则表现为强化效应。土的含水量和孔隙比对桩土界面的力学特性影响较大,存在一个最优含水量,此时桩土界面的摩擦力为最大。另一方面,在剪切初始阶段,桩土界面的剪切模量较大,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剪切模量逐渐减少。根据试验结果,本文首次提出了采用非线性塑性荷载位移模式来模拟桩土接触面的力学特性。通过对超长桩现场单桩静载荷试验的资料分析,发现超长桩的荷载传递特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端承摩擦桩的特性,其P-S曲线,相对于一般摩擦桩而言变化较平缓。结合室内桩土接触面的模型试验得到的土层软化、强化变化情况,统计分析了数十根桩的载荷试验资料,得到了不同埋深的土层的软化系数和硬化系数,以及桩端承载力修正系数,对现行规范采用的单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提出修正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现行规范桩侧极限摩阻力确定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采用地基土的孔隙函数(孔隙比)和含水比(含水量)两个指标来确定桩侧土体的极限摩阻力的双参数法。根据一维杆系结构有限元法和荷载传递迭代法相耦合的原理,形成一种单桩沉降计算方法。该方法中,非均质土中的单桩荷载传递规律采用非线性塑性荷载位移模式,同时采用三折线荷载位移模式进行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两种荷载位移模式的计算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一致,且能体现出桩侧土体的非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土体的“层元”模型理论模拟群桩间相互作用,使得计算进一步简化。深入分析群桩“束缚”效应的机理,提出计算“束缚”作用的迭代法,使得群桩沉降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并应用此理论,对群桩的沉降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对于水平承载桩,采用p-y曲线法与弹性梁有限单元法相耦合的方法来分析其工作特性。同时引入Briaud提出的第一剪切零点(Dv)的概念,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基础上,简化计算过程。对于水平荷载作用下的群桩基础,本文详细分析了群桩相互作用的机理,指出:水平荷载作用下,群桩内各单桩间同时存在“折减”效应和“叠加”效应,即沿着水平荷载作用方向,前排桩前倾引起后排桩间土抗力的折减,而后排桩向前的水平位移引起前排桩的水平位移增加。这两种效应应该是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的,根据这一结果,本文提出了“前折减后叠加”的群桩分析模型。通过对实例的计算分析表明,p-y曲线法与弹性梁有限单元法相耦合的方法以及“前折减后叠加”模型的结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吻合。
其他文献
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管理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其与建筑工程质量等问题息息相关。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加强施工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0 引言辊压机的优势众所周知,所以,辊压机在粉磨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并且从水泥粉磨发展到生料粉磨,然而,笔者发现,在辊压机系统的工艺设计中,存在着一些不当之处,在使用方面
期刊
如今,社会实现了高速的发展,人们的生产活动需要更多的电力资源,因此,我国电力工程也在不断改善。电力工程施工质量对电力系统起到决定性作用,电力工程在施工中完善其质量非
沈阳作为东北消费重镇,其豪迈的气魄可以从街头宽敞笔直的街道和大型的豪华汽车略见一斑。宝格丽在沈阳的“双子店”的隆重开业,就更为这豪迈的消费者形象勾上浓重的一笔。宝格
手表生产中通常用的钻头一般有扁钻、麻花钻两种。由于扁钻形状简单,加工成本低,所以加工中以使用扁钻为主。但扁钻在钻孔过程中存在排屑困难、在钻较深、较小孔时易折断等问题
本文针对泰宁县城区污水处理厂四沟氧化沟除 P效果不佳、污泥浓度分布等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适当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