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接受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外周血MMP-9及TIMP1的动态变化情况,以探讨其与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之间的联系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入选自2013年4月至2014年12月,于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接受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37例作为实验组,同时期选取于我院神经外科单纯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线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如下:(1)近2周有新发脑梗死者、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患者;(2)颅内动脉瘤患者;(3)有恶性肿瘤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4)近2个月有急慢性感染史者;(5)有明显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分别于术前当日、术后24小时内、术后第3天空腹状态下采集外周静脉血3ml,以1000r/min水平离心15分钟,分离出的血清置于EP管保存于-80℃冰箱内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含量。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各项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前血清MMP-9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TIMP1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2.实验组患者术后24小时内MMP-9表达明显升高,至术后第3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TIMP1水平在术后24小时内、术后第3天虽然都有升高,但幅度并不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血清MMP-9升高明显,TIMP1也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而对照组患者造影后血清MMP-9及TIMP1水平均未见显著变化(P>0.05),表明二者的诱导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1.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前外周血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MMP-9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MMP-9参与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破裂的病理过程。2.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术后外周血MMP-9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术后第3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无下降,提示MMP-9参与了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管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可能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发缺血性事件以及远期的再狭窄相关。或是预测再狭窄的一个潜在有益指标。3.实验组患者术后外周血TIMP1水平有一定程度升高,表明其与MMP-9存在着正相关性。开展特异性MMPs抑制剂的研究,或可成为临床治疗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