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道编码技术是通信系统中一项极其关键的技术,Arikan第一次提出极化码的概念之后,极化码就成了近年来一个炙手可热的信道编码研究方向。它以其优秀的纠错性能,规则、复杂度较低的编译码结构而受到编码者的广泛关注,并且其所能达到的纠错性能使其超过了目前已经成熟并在各种通信系统都受到广泛应用的Turbo码、LDPC码。然而有限码长的极化码性能不佳,所以根据信道极化现象所造成的子信道的容量差异来对信息信道进行有效选择,以及采用高效的译码算法等去达到更好的性能,这些都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本文从极化码的基本极化原理着手。首先着重对极化码编码时涉及的信道选择技术进行展开研究。在二进制删除信道(BEC)环境下,利用Bhattacharyya参数分别从信道转移概率和码长的两方面说明对信道选择的影响。着重研究了密度进化法,密度进化在运算时在L域和G域有大量的卷积递归运算,并且需要两个域之间不断切换再进行卷积操作,需要维护一个很高维度的向量,但是这种方法对二进制离散无记忆信道(B-DMC)具有普遍适用性。高斯近似比密度进化的复杂度低很多,本文对高斯近似与密度进化两种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也发现在不同的噪声方差下高斯近似对信道选择的鲁棒性不是很强。并且对信道探测进行信道选择作了说明。其次,通过利用信道选择的结果以及蝶型规则的构造性结构对极化码进行线性的构造性编码。最后,分别采用串行抵消(SC)译码这一基本译码算法,以及对SC译码算法改进的两种算法:串行抵消列表(SCL)算法及循环冗余校验辅助串行抵消列表(CRC-SCL)算法在高斯信道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码长越长,极化越明显;一定码长的码字在某个信噪比区间内,SCL译码的保留路径数增加会使其性能提升,但是保留路径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如果再增加,性能不会有太大改善;译码时循环冗余校验位的增加使性能提高了不少;不同译码方式间比较,SCL译码比SC译码要好,CRC-SCL译码比SCL译码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