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中所谈论的悲剧远非局限于一种戏剧形式。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矛盾的存在,更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感知。在悲剧中,人作为矛盾体存在于矛盾之中。通过展现人类的受难,人们向正义和公理提出了各种问题。什么是人性?为什么无辜的人要受难?为什么人类的良好品行会带来灾难?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灾难与挑战?而正是在悲剧中,我们不仅认识到了人类的无助,更通过展现与悲剧结局的对抗,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价值。 1920年2月2日,尤金·奥尼尔目睹了他第一部重要作品《天边外》在摩若斯哥剧院演出。这是他的首部作品在主流剧院的首场演出。剧目的成功上演使得作者的父亲詹姆斯·奥尼尔在离开剧院时骄傲地流下了热泪。正是这部作品使剧作家捧回了他人生四个普利策奖中的第一个。而在中国,沈从文也在相同的年龄凭借《边城》的出版赢得了盛誉。这两部作品都是二十世纪初杰出的现代悲剧作品。虽然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不属于同种文体,但两部作品在人物、结构、主题和悲剧冲突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类似这样的现代悲剧作品已经将重心从关注以往高贵人物的命运逆转转向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永恒的苦难。现代悲剧中的各种冲突也不止是人与外部力量间的斗争而转为各种正义力量间的相互较量。因为现代社会中悲剧的概念对每个力求探索人性和精神解放的人来说都更为开放,通过对两个作品的比较研究,可以明了现代悲剧正向这更为开放、复杂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着。随着现代社会中个人生活的不确定性的增强,现代悲剧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将以更丰富的文学形式自我展现出来。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作为引论部分,回顾了对悲剧的理解的多样性,通过批评家们对悲剧定义的探索和理解,说明悲剧自身的开放性和对悲剧定义的困难性。正是基于悲剧定义的模糊性,留给了现代悲剧发展的空间。同时,引论部分对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图也作了简要的阐述。 第二章追述了从亚力士多德到黑格尔的悲剧发展的批评史。通过分析悲剧人物、悲剧主题、悲剧冲突在文学批评中的发展变化,明晰了本文所要讨论的现代悲剧的指向。尤其讨论了黑格尔对悲剧的理论,强调了现代悲剧作为正义力量间的冲突的结果这一论点。而奥尼尔和沈从文的两部作品《天边外》和《边城》正是这一现代悲剧理论在创作中的体现。 第三章比较了《天边外》和《边城》作为两部二十世纪初期现代悲剧的突出个例间的相似之处。平行比较了两部作品在悲剧人物、悲剧主题和悲剧冲突方面的相似性。说明在特定的文学时期,身属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作家在对现代悲剧进行探索和实践时,能不约而同地体现出当时的文学发展走向和特点。关注普通人的生活悲剧是两位作家在现代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重点强调了《天边外》和《边城》间的不同点。主要基于中西文化中悲剧传统的不同,解释了两部作品在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上的差异性。本章的最后部分关注的是两部作品在文体上的差异,肯定了两位作者在探索悲剧形式上的努力。而中国传统的“大团圆”情结也在本章被提及,这种情结对中国悲剧发展的影响和限制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章总结了全文。现代悲剧发展的意义和本文的价值在结论中得以阐述。尤其指出了现代悲剧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将是现代悲剧发展的方向。